网贷逾期四年还能被追债吗?真实案例告诉你答案!
几年前借了一笔网贷,因为经济压力或一时疏忽,逾期了就没再管,心想“反正都过去这么久了,平台应该早放弃了吧”?结果最近突然接到催收电话,甚至收到法院传票,吓得你一头雾水——“都逾期四年了,怎么还能被追?”
我就用一个真实的处理案例,带你彻底搞清楚:网贷逾期四年,到底还用不用还?会不会被起诉?征信影响多久?有没有“自动清零”这回事?
真实案例还原:小王的“沉睡债务”被唤醒
小王,32岁,普通上班族,2019年因为创业失败,手头紧张,在某知名网贷平台借款3万元,分12期还款,前几期还得很勉强,到了第6期,彻底断供,平台开始催收,短信、电话轮番轰炸,小王不堪其扰,干脆换了手机号,也搬了家,心想“拖个几年就过去了”。
时间一晃到了2023年,小王申请房贷被拒,银行反馈:征信有严重逾期记录,且存在被起诉记录,他这才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
更让他震惊的是,2024年初,他突然收到法院传票——原债权人已将债权转让给第三方催收公司,对方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偿还本金+利息+违约金,合计近6万元。
小王慌了,找到我咨询,我仔细梳理了整个债务链条,发现几个关键点:
- 借款合同合法有效,小王确实签了电子协议;
- 平台在2020年已将债权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并履行了通知义务;
- 诉讼时效问题:从最后一次还款日(2019年7月)起算,诉讼时效为三年,正常应在2022年7月到期。
那为什么2024年还能起诉?
关键来了:在2021年,平台曾通过短信和邮寄催收函的方式向小王主张权利,而小王虽未回复,但催收行为中断了诉讼时效,诉讼时效重新计算,从最后一次催收日起三年内有效。
法院认定:债权转让合法,诉讼时效未过,小王需承担还款责任,但经过调解,双方达成和解,小王一次性支付4万元结清债务,平台撤诉并协助修复征信。
逾期四年≠债务消失!这些误区你必须知道
很多人以为“欠钱超过三年就不用还了”,这是典型的法律误解,我们来划重点:
✅诉讼时效≠债务消灭
即使过了三年诉讼时效,债务本身依然存在,只是债权人失去了“胜诉权”——也就是说,如果你不主动承认债务,法院不会强制执行,但一旦你回应催收、部分还款或签了确认书,诉讼时效立刻重新计算!
✅债权可以转让,催收永不停
网贷平台往往在逾期后将债权打包卖给第三方公司(如资产管理公司),这些公司更有动力追债,甚至通过法律手段起诉。逾期四年,不等于“死账”。
✅征信记录影响长达五年
根据央行规定,逾期记录在还清后保留5年,这意味着,即使你还清了,未来几年内贷款、信用卡、买房都会受影响。
✅利息和违约金可能“滚雪球”
很多网贷合同约定高额违约金,虽然法院会根据《民法典》调整过高利息,但本金+合理利息+违约金仍可能远超原始借款。
给你的实用建议(参考)
如果你也面临类似情况,别慌,记住这几点:
别逃避,先查清楚债务状态
打央行征信报告(可通过“征信中心”官网或app查询),确认逾期记录、是否被起诉、债权方是谁。核实诉讼时效
从最后一次还款或催收日起算三年,如果对方从未联系你,可能已过时效,可主张“时效抗辩”。谨慎对待催收
不要轻易承认债务或承诺还款,避免重启时效,如接到电话,可录音并询问对方公司名称、债权来源、是否有法院判决。积极协商,争取和解
若债务属实,建议主动联系债权方,协商“本金结清”或“打折还款”。保留所有沟通记录和还款凭证。寻求专业帮助
情况复杂时,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尤其是涉及诉讼、执行、征信修复等问题,专业介入能帮你少走弯路。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五条:
债权人可以将债权的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根据债权性质、当事人约定或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除外。《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四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逾期不还的,应当支付逾期利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九条:
逾期利率以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的四倍为限。
网贷逾期四年,绝不等于“一笔勾销”。
它像一颗埋在地下的定时炸弹,看似沉寂,实则随时可能被引爆。
债务不会自动消失,征信不会悄悄修复,法律更不会因为时间久就网开一面。
但也不必过度恐慌——只要理性面对、掌握法律武器、积极协商,绝大多数问题都能妥善解决。
真正的出路,从来不是逃避,而是直面和解决。
如果你正被“陈年旧账”困扰,不妨现在就行动:查征信、理合同、找专业人。
别让四年前的一次逾期,继续绑架你未来十年的人生。
——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网贷逾期四年还能被追债吗?真实案例告诉你答案!,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