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底有多少人资产过亿?这个数字你可能根本想不到!
你有没有在朋友圈刷到过“低调富豪”晒豪车、晒海岛度假?或者在新闻里看到某位企业家一出手就是几个亿的投资项目?于是你忍不住好奇:中国到底有多少人资产过亿?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背后藏着巨大的信息差和认知误区。
咱们不聊虚的,也不靠猜测,从公开数据、行业报告和法律实务角度,来扒一扒“中国过亿人群”的真实画像。
过亿不是“赚了一个亿”,而是“净资产过亿”
很多人一听到“过亿”,第一反应是“年收入过亿”或“赚了一个亿”,但在财富统计中,过亿指的是“净资产”过亿——也就是你名下的房产、股权、现金、收藏品等所有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净值。
举个例子:
你在北京有三套房,总市值4000万,手上还有2000万股票,1000万存款,但背了1500万房贷。
那你的净资产是:4000+2000+1000-1500=5500万。
离“过亿”还差得远。
而真正的“过亿人群”,往往不是靠工资,而是靠企业股权、资本运作、不动产投资或家族传承实现的财富积累。
官方不公布,但第三方数据有迹可循
国家统计局不会直接公布“资产过亿人数”,但我们可以参考权威机构的报告。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胡润财富报告》:
- 中国拥有亿元人民币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13.3万户,总人数约4.6万人(按每户3.5人计算)。
- 这些家庭中,企业主占比高达55%,炒房者占20%,还有15%是金领(如上市公司高管、律师、医生等)。
- 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广州是过亿人群最集中的城市,仅这五城就占全国总数的近60%。
注意:这里说的是“家庭”资产过亿,而不是个人,也就是说,真正个人名下净资产过亿的人,可能不到3万人。
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少,但放在14亿人口中,比例是多少?
不到万分之零点二,相当于每5万人里,才有一个真正过亿的。
过亿≠有钱花,财富背后也有“隐形负债”
很多人以为,过亿就是可以躺平、全球买买买,但现实中,很多“过亿富豪”其实现金流紧张。
比如一位企业家,公司估值10亿,他持股60%,账面财富6亿,但公司没上市,股份不能变现,银行贷款压顶,员工工资要发,供应商催款……
他的“亿”是纸面富贵,动不了、花不得。
我在处理企业债务纠纷时,就遇到过这样的客户:名下资产过亿,但因资金链断裂,最后被迫变卖核心资产。
净资产过亿,不等于财务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可支配现金流”和“资产流动性”的结合。
财富传承与税务合规:过亿人群的“隐形战场”
一旦资产过亿,问题就不再只是“怎么赚钱”,而是“怎么守住钱”“怎么传给下一代”。
我在做家族财富管理咨询时,发现很多高净值人士存在三大误区:
- 资产全部登记在个人名下——一旦发生债务或婚姻变动,风险极高;
- 忽视税务规划——股权转让、房产过户、海外资产申报,稍有不慎就是巨额补税;
- 没有遗嘱或信托安排——亲人争产、企业控制权旁落,案例比比皆是。
真正的财富管理,不是越藏越好,而是越合规越安全。
建议参考:普通人如何理性看待“过亿”?
- 别被社交媒体误导:短视频里“月入百万”的“富二代”,99%是剧本。
- 关注“可支配收入”而非“总资产”:房子再大,不能变现就是负担。
- 学习基础财务知识:了解股权、信托、税务,比盲目羡慕更有用。
- 财富是手段,不是目的:过亿的人也有焦虑、也有烦恼,幸福不等于数字。
相关法条参考(节选):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
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法律允许通过遗嘱、赠与、信托等方式进行财富传承。《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
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等均需依法纳税。《信托法》第二条: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管理或处分。《公司法》第七十一条: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涉及资产处置的需依法程序操作。
中国过亿的人到底有多少?答案是:不到5万家庭,真正个人过亿的可能只有两三万人,这个数字远比你想象的少,也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过亿不是终点,而是新挑战的开始。
财富的背后,是责任、是风险、更是对法律与规则的敬畏。
我们不必盲目追逐“过亿梦”,但有必要了解这个世界的财富真相——真正的富有,是清醒的认知,是稳健的规划,是内心的从容。
下次再看到“亿万富翁”的新闻,不妨多问一句:
他的亿,是实的,还是虚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