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权包括什么?你真的了解自己拥有的这些基本权利吗?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别人不能随意使用你的照片?为什么你有权拒绝别人给你起外号?为什么你在网络上被人造谣时可以要求赔偿?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背后其实都指向一个核心法律概念——人格权。
但很多人对“人格权”这个词只知其名,不知其意,咱们就来一次说透:人格权到底包括什么?它为什么如此重要?
人格权是什么?先搞清楚“我是谁”
人格权是你作为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它不因身份、地位、财富而改变,哪怕你一无所有,这些权利依然属于你,它是法律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尊重与保护。
你可能会问:这听起来很抽象,那它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别急,咱们一条条拆开讲。
人格权包括什么?这8项权利你必须知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人格权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每一项都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生命权
这是最基础的权利——你有权活着,任何人不得非法剥夺你的生命,故意杀人、过失致人死亡,都侵犯了生命权。身体权
你的身体完整不受侵犯,未经同意的手术、殴打、非法拘禁等,都属于侵害身体权。健康权
不仅指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长期职场霸凌导致抑郁,也可能构成对健康权的侵害。姓名权
你可以决定自己的名字,别人不能随意冒用或篡改,盗用他人身份证注册公司,就是典型的侵犯姓名权。肖像权
你的脸、你的形象,你说了算!未经允许,别人不能拿你的照片去打广告、发朋友圈、做表情包,哪怕你站在街上被拍到,也不能随便商用。名誉权
你有权维护自己的社会评价,如果有人在网上造谣你“出轨”“贪污”,哪怕他说“我只是开玩笑”,也可能构成名誉侵权。隐私权
你的私生活不受打扰,偷拍、偷录、非法查看聊天记录、泄露住址电话,都是侵犯隐私。“我的生活,轮不到你指手画脚”,这就是隐私权的底气。个人信息保护权
这是新时代的人格权延伸,你的手机号、身份证号、行踪轨迹、购物记录……这些信息不能被随意收集、买卖或滥用。数据时代,你的信息就是你的“数字生命”。
民法典还提到一般人格权,比如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等,作为兜底条款,用来应对新型侵权行为。
为什么人格权越来越重要?
过去,大家更关注财产权——房子、车子、存款,但现在,人格权正在成为现代法治社会的“第一权利”,为什么?
- 因为社交媒体泛滥,“键盘侠”动动手指就能毁掉一个人;
- 因为大数据无处不在,你的行踪、喜好被精准画像,却毫不知情;
- 因为AI换脸、深度伪造技术兴起,连“你是谁”都可能被篡改。
在这样的时代,保护人格权,就是在保护你作为“人”的底线尊严。
遇到侵权怎么办?别忍着!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人格权被侵犯,比如被造谣、被偷拍、被冒名贷款,千万别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可以:
- 要求对方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 向平台投诉,要求删除内容;
- 必要时,直接起诉到法院,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
每一次沉默,都是对侵权者的纵容。
建议参考:如何更好地保护你的人格权?
- 提高法律意识:了解自己的权利,是维权的第一步。
- 保留证据:截图、录音、录像,关键时刻能救命。
- 及时行动:侵权发生后越早维权,越容易挽回损失。
- 善用法律工具:咨询专业律师,或通过12348法律援助热线求助。
- 尊重他人权利: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别侵犯别人的隐私和名誉。
相关法条(划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条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
除前款规定的人格权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
第九百九十五条
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人格权包括什么?它不只是法律条文里的冷冰冰词汇,而是我们每个人尊严与自由的基石,从你的名字、你的脸、你的秘密,到你的社会评价和心理健康,每一项都值得被尊重和保护。
在这个信息爆炸、言论自由的时代,懂得人格权,就是给自己穿上一层“法律铠甲”,别等到被伤害了才后悔没早知道。
你的人格,无价;你的人格权,不容侵犯。
你清楚了吗?
人格权包括什么?你真的了解自己拥有的这些基本权利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