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权利?你真的了解自己拥有的力量吗?
你有没有想过,每天早上你能自由地选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早餐,甚至决定要不要赖床五分钟,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背后都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概念——权利。
但问题是,什么是权利?它只是法律条文里冷冰冰的字眼,还是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力量?咱们就来聊点“人话”,把“权利”这个看似高大上的词,掰开揉碎,讲清楚、说明白。
权利,不是特权,而是“我可以”的底气
很多人一听到“权利”,脑子里立刻蹦出“特权”“特殊待遇”这些词,错了!权利不是特殊,而是普遍,它不是让你凌驾于他人之上,而是保障你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自由与尊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走在街上,警察不能无缘无故搜你的包——这是你的人身权利;你在公司加班,老板不能说不给工资就不给——这是你的劳动权利;你在网上发个观点,只要不违法,别人不能随便删帖封号——这是你的言论自由权。
权利的本质,是法律赋予你“可以做什么”或“可以不做什么”的自由空间,它像一张隐形的保护网,默默撑起你日常生活的边界。
权利从哪来?不是天上掉的,是法律给的
有人会问:“那这些权利是谁给的?”
答案很明确:不是领导给的,不是单位给的,更不是靠求来的,而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的。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你看,从你出生那一刻起,权利就已经“绑定”在你身上了,不需要申请,不需要审批,它是你作为公民的“出厂设置”。
但很多人的问题在于——有权利,却不知道,更不敢用。
被公司无故辞退,忍气吞声;被商家欺诈,自认倒霉;被网络暴力,选择沉默……
这其实不是“大度”,而是对权利的漠视,权利不是摆设,不用,它就会慢慢生锈。
权利和义务,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说到这儿,必须提醒一句:权利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自由。
你有言论自由,但不能造谣诽谤;你有人身自由,但不能妨碍公共秩序;你有财产权,但也得依法纳税。
权利和义务,就像呼吸的吸气与呼气,缺一不可。
法律保障你权利的同时,也要求你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才是法治社会的平衡之道。
怎么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三个关键词:了解、主张、捍卫
- 了解:多看看《宪法》《民法典》《劳动法》这些基础法律,不必背法条,但要知道大概有哪些“武器”在你手里。
- 主张:遇到不公平的事,别习惯性退让,一句“这是我的权利”,有时候比哀求更有力量。
- 捍卫:当权利被侵犯,该投诉投诉,该起诉起诉。沉默不是美德,维权才是对自己的尊重。
✅ 建议参考: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维权”
如果你总觉得“权利”离自己很远,不妨从今天开始做三件事:
- 下载一个“中国法律服务网”app,查查你所在行业的基本权益;
- 遇到纠纷时,先别急着妥协,问问自己:“我的权利在哪里?”
- 和家人朋友聊聊“权利”这个话题,打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维惯性。
真正的成熟,不是学会忍让,而是懂得在合适的时候,理直气壮地捍卫自己应得的一切。
📚 相关法条速览(精简实用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条: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安全保障权、知情权和选择权。
“什么是权利?”——它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是你敢于说“不”的勇气,是你在不公面前挺直腰杆的底气。
我们不必做法律专家,但至少要明白:权利不是恩赐,而是底线。
当你开始意识到“我有权”,你就已经走在了通往自由与尊严的路上。
别再把权利当成“麻烦”,它其实是你最该珍惜的“铠甲”。
懂权利,守底线,活得才有尊严。
—— 你的权利,从来不该被低估。
什么是权利?——你真的了解自己拥有的力量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