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权利?它真的属于每个人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我有这个权利”、“你的权利被侵犯了”这样的说法,但你有没有认真想过,什么是权利?它究竟是什么?是法律赋予的?还是与生俱来的?为什么有人可以理直气壮地主张权利,而有人却连基本权益都无法保障?
“权利”这个词听起来很抽象,但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拥有最基本的人身权、姓名权;上学时有受教育的权利,工作后有劳动报酬的权利,年老后还有社会保障的权利……这些都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从概念说起:权利的本质是什么?
在法律上,权利是指个体依法享有的某种利益或自由,他人不得随意干涉或剥夺,也就是说,权利并不是你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而是你在法律框架内,可以合法行使的选择和行为自由。
你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侮辱别人;你有财产权,但不代表你可以侵占他人的财产,权利总是伴随着义务,也受到法律和社会秩序的约束。
权利从哪里来?是国家给的,还是人人生而有之?
这是一个哲学与法律交织的问题,从自然法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天生拥有某些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如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就是《独立宣言》中所说的:“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
但从实证法来看,具体的权利内容是由国家通过宪法、法律等形式予以确认和保障的,例如我国《宪法》就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选举权、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等。
权利既有其天赋性的一面,也有其制度性的一面,没有法律的确认与保护,权利往往只是纸上谈兵。
现实中,权利为何难以实现?
很多人会说:“我知道我有权利,可我就是不敢用。”这背后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权利的实现不仅依赖法律文本,更需要制度保障与社会环境的支持。
职场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很多女性知道自己的平等就业权受到了侵害,但由于害怕失去工作、缺乏证据或维权渠道不通畅,最终选择忍气吞声。
又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虽然法律规定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索赔权,但在实际操作中,面对强势企业,普通人往往举步维艰。
权利不仅要写进法律,更要让每个普通人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
如何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
- 增强法律意识,了解自己的基本权利;
- 遇到侵权行为,及时保留证据;
- 寻求专业帮助,必要时走法律程序;
- 利用舆论监督,推动社会关注与改变。
沉默不是美德,而是对权利最大的伤害。
相关法律法规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至第50条(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至第1039条(人格权相关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3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第9条、第10条(消费者权利)
权利不是口号,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它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底线和尊严的保障,真正理解“什么是权利”,不只是掌握一个法律术语,而是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去争取、去捍卫属于自己的那份正当权益,在这个法治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等待权利被赋予,而是主动去认识它、使用它、守护它。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请点赞、转发,让更多人明白:权利从来不是施舍,而是我们应得的尊重。
什么是权利?它真的属于每个人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