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互关会怎么样吗?朋友之间互相担保或关注,真的安全吗?
朋友突然发来一条消息,“兄弟,帮我点个关注,我最近在某平台借了笔网贷,系统提示让我找人互相关注一下,不然下不了款。”你心里一咯噔,但碍于情面,还是点了“关注”。可你有没有想过——万一他还不上钱,这个“互关”会不会牵连到你?今天咱们就来聊点实在的,揭开“网贷逾期互关”背后的真相。
咱们得搞清楚一个概念:“互关”到底是什么?在很多网贷平台的风控流程中,为了验证借款人的人际关系真实性,平台会要求用户邀请几个“联系人”进行互相关注,甚至授权通讯录,听起来像是社交行为,但本质上,这是一种“软担保”机制,平台想通过你和对方的社交关联,判断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但问题来了——这种“互关”有没有法律效力?会不会让你背锅?
答案是:一般情况下,单纯的“互关”不会让你直接承担还款责任。因为你既没有签署担保合同,也没有在贷款协议上签字,法律上你和这笔贷款没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但!这并不代表你完全安全。
现实中,风险往往藏在细节里,有些平台在用户授权通讯录后,一旦借款人逾期,就会频繁拨打“互关人”的电话进行催收,名义上是“提醒”,实则是施压。你可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你是某某的朋友吧?他欠钱不还,你劝劝他,不然影响你们关系。”更过分的,还会在深夜或工作时间连环call,严重影响你的生活和工作。
更严重的情况是——如果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诱导签署了“共同借款人”或“担保人”协议(哪怕只是点了个“同意”按钮),那可就麻烦了,根据《民法典》规定,担保人需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一旦主借款人逾期,债权人有权直接向你追偿。
还有一种隐蔽风险:大数据风控模型可能把你标记为“高风险关联人”,即便你没借钱,但因为和逾期者有强社交关联,未来你申请贷款、信用卡时,系统可能会因“社交圈风险”降低你的信用评分,甚至直接拒贷。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那到底能不能帮朋友“互关”?
我的建议是:三思而后行,能不碰就不碰。
如果你实在抹不开面子,至少做到这几点:
- 明确告知对方:互关可以,但绝不授权通讯录、绝不点击任何协议链接。
- 提前和平台确认:这个“互关”是否涉及担保或信用共享?
- 保留聊天记录和操作截图,万一将来被骚扰或误伤,有证据可维权。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六条:
保证的方式包括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一般保证承担保证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九十二条:
保证期间是确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不发生中止、中断和延长,债权人与保证人可以约定保证期间。《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
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同意,特别是涉及通讯录、社交关系链等敏感信息时,必须明确告知并获得单独同意。
小编总结:
“互关”看似小事,背后却可能藏着信用陷阱。网贷平台利用人际关系做风控,本意是好的,但执行中常被滥用。你的一次轻点,可能换来长期的骚扰或信用污点。真正的朋友,不会拿你的信用去冒险,面对“互关”请求,别不好意思说“不”。保护好自己的信用,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别让一份人情,变成一场债务的连坐。
网贷逾期互关会怎么样吗?朋友之间互相担保或关注,真的安全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