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隐私?你的生活真的属于你自己吗?
刚在手机上聊到想买一双新跑鞋,转头就在购物app里看到满屏的运动鞋推荐?或者,和朋友随口提到想去某地旅行,朋友圈立刻跳出那里的酒店广告?那一刻,你是否心头一紧,“我的话,是怎么被听见的?”
这,隐私”正在悄悄溜走的信号。
隐私,不只是“我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那么简单,它是一道无形的墙,守护着我们作为个体最真实、最私密的生活空间,从你每天的行踪轨迹、通话记录、社交聊天,到健康数据、消费习惯,甚至是你深夜搜索的“失眠怎么办”“怎么缓解焦虑”——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拼凑起来,就是完整的“你”。
法律上,隐私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意味着你有权决定自己的私人信息是否被收集、使用、公开或传播,换句话说,你的身体、你的生活、你的思想,不该被任何人随意窥探或利用,可现实是,我们每天都在“自愿”交出隐私:点“同意用户协议”时,我们很少细看条款;用免费App时,我们默认用数据换取便利;发朋友圈时,我们忘了定位可能暴露家的位置。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隐私被滥用,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你的手机号被倒卖,接到无数骚扰电话;你的住址被泄露,遭遇上门推销甚至诈骗;更严重的是,你的身份信息被冒用,背上贷款、卷入官司……隐私的失守,往往是从一次“无感的授权”开始的。
我们总以为“我又不是名人,谁在乎我的隐私?”但隐私的本质,不是“有没有秘密”,而是“有没有选择权”。你有权不被监控、不被画像、不被操控,哪怕你每天的生活平淡如水,这份“不被看见”的自由,也是你作为人的基本尊严。
建议参考:
别再把隐私当成“可以交换的小代价”,从今天起,你可以做这几件事:
- 定期检查App权限,关闭不必要的定位、麦克风、相册访问;
- 慎点链接、少填个人信息,尤其是抽奖、问卷类页面;
- 使用双重验证,给重要账号加一层“锁”;
- 阅读隐私政策,哪怕只看重点加粗部分;
- 教育家人孩子,特别是老年人,别轻易扫码或透露身份证号。
保护隐私,不是 paranoid(偏执),而是 modern(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网络安全法》第四十条:
“网络运营者应当对其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
这些法条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你维权的“法律盾牌”,一旦发现信息被滥用,记得保留证据,向网信部门投诉,或依法提起诉讼。
隐私,不是“见不得光”的代名词,而是“属于我自己”的底气,在这个数据如水的时代,我们无法完全隐身,但至少可以清醒地选择——什么该分享,什么必须守住。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有权说“不”,下次当你点下“同意”前,请停一秒问自己:这道门,我真的要打开吗?
你的生活,不该是一本对所有人敞开的书。
什么是隐私?你的生活真的属于你自己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