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隐私?你真的了解自己的隐私权吗?
刚在手机上搜了个“空气净化器”,转头打开社交软件,首页就开始推送各种家电广告?或者你和朋友私下聊起想换工作,没过两天,猎头电话就打到了你手机上……这时候,你是不是心头一紧,忍不住问自己一句:我的隐私,到底去哪儿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隐私”这个词被频繁提起,但很多人对它的真实含义却模糊不清。什么是隐私?它仅仅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吗?还是说,它其实是一项受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
隐私,从法律角度来说,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私人信息秘密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利,换句话说,你的住址、电话、聊天记录、医疗信息、行踪轨迹、甚至是你喜欢什么颜色、几点起床、常去哪家咖啡馆——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只要与公共利益无关,都属于你的隐私范畴。
更进一步讲,隐私不只是“藏着不说”,它更是一种“主动掌控”的权利。你有权决定谁可以知道、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知道你多少信息,你可以在朋友圈晒娃,但你也有权拒绝任何人未经允许使用你孩子的照片做商业宣传;你可以授权APP获取位置信息以便导航,但你也有权随时关闭权限,不让它继续追踪你的行踪。
但现实是,隐私的边界正在被不断侵蚀,大数据、人脸识别、智能推荐……技术在进步,可我们的隐私却像沙漏里的沙,悄无声息地流失,很多APP在你点击“同意用户协议”时,就已经悄悄拿走了你通讯录、相册、甚至通话记录的访问权,而那个你根本没细看的“隐私政策”,可能早已把你变成了“透明人”。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对这种“透明”已经习以为常,甚至觉得“我又没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怕什么?”——这恰恰是隐私意识最危险的误区。隐私不是“有罪推定”的遮羞布,而是人格尊严的防护墙,它保护的不是“秘密”,而是你作为一个人,不被随意窥探、操控和定义的自由。
建议参考:如何守护你的隐私?
- 提高警惕,审慎授权:安装APP时,仔细查看权限请求,关闭不必要的权限(如通讯录、麦克风、相机等)。
- 定期清理数字痕迹:定期检查社交平台隐私设置,删除不必要分享的内容,清理浏览器缓存和历史记录。
- 使用强密码+双重验证:为重要账户设置复杂密码,并开启双重身份验证,防止信息被盗。
- 阅读隐私政策:别再一键“同意”,花几分钟了解平台将如何使用你的数据。
- 发现侵权及时维权:若发现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泄露或滥用,可向网信部门举报,或通过法律途径主张权利。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
明确列举了侵犯隐私的行为,包括:- 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等方式侵扰他人私人生活安宁;
- 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
- 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
- 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
- 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
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并强调处理个人信息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
小编总结:
隐私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个体自由与尊严的基石,在这个人人都在“被记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你的信息,不该成为别人的生意,了解“什么是隐私”,不只是为了规避风险,更是为了重新拿回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从今天起,别再轻易点击“同意”,学会说“不”,因为你的隐私,值得被认真对待。
什么是隐私?你真的了解自己的隐私权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