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险二金是什么?普通人必须知道的‘隐形保障’全解析!
你有没有在签劳动合同的时候,看到“六险二金”这几个字,心里默默打了个问号?
是不是以为五险一金已经够全面了,怎么突然又冒出来个“六险”和“二金”?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把这“六险二金”到底是啥,给你讲个明明白白!
六险二金,到底是什么?
咱们先从头说起。
大多数人熟悉的“五险一金”,指的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 住房公积金,这是国家强制要求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的基本保障。
但随着社会福利体系的不断完善,“六险二金”正在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优质企业、国企、事业单位甚至部分私企的标配福利。
那“六险”比“五险”多出来的那个“险”是啥?
答案是:补充医疗保险,也叫“企业补充医疗”或“大额医疗互助”。
而“二金”中的第二个“金”,则是: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
“六险二金”完整名单是:
✅ 六险:
- 养老保险
- 医疗保险
- 失业保险
- 工伤保险
- 生育保险
- 补充医疗保险
✅ 二金:
- 住房公积金
- 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
多出来的“一险一金”到底有啥用?
补充医疗保险:让你看病少掏钱
医保报销是有上限的,比如你一年看病花了30万,医保可能只报15万,剩下的15万得自掏腰包,这时候,补充医疗保险就派上用场了。
它能报销医保范围外的药品、自费项目,甚至还能覆盖起付线以下、封顶线以上的部分费用。相当于给你的医保“加了个外挂”,真正实现“大病不愁”。
有些企业的补充医疗还能覆盖家属,比如父母、配偶、子女也能享受报销,这简直是“全家安心包”。
企业年金:你的“第二养老金”
养老保险是国家给的“基本盘”,但退休后能拿多少钱,说白了跟缴费年限和工资水平挂钩,很多人退休后发现养老金只够维持基本生活。
而企业年金,就是企业自愿为你额外设立的“养老金账户”,企业和你一起缴费,钱进入个人账户,长期积累,退休后可以按月或一次性领取。
它不是工资,但比工资更持久——哪怕你退休了,这笔钱还在“替你打工”。
举个例子:
小王在国企工作30年,每月企业年金个人+企业共缴1000元,30年下来本金加收益可能超过60万,退休后每月多领2000元,生活质量直接提升一个档次。
六险二金是强制的吗?谁才有?
敲黑板!重点来了:
👉“六险”中的前五险是国家强制的,所有正规用人单位都必须为员工缴纳。
👉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目前属于“自愿性福利”,法律不强制,但鼓励企业建立。
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提供“六险二金”。
通常出现在:
- 国企、央企
- 事业单位、公务员系统
- 实力较强的大型民企(如华为、腾讯、阿里等)
- 部分外资企业
如果你面试的公司主动提“六险二金”,那基本可以判断:这是一家注重员工福利、有长期发展潜力的好公司。
为什么“六险二金”越来越重要?
时代变了。
过去大家只关心“工资多少”,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这份工作能不能让我老得体面?病得起?住得安心?”
而“六险二金”恰恰回应了这些深层需求:
- 补充医疗→ 解决“因病返贫”的焦虑
- 企业年金→ 缓解“退休后收入断崖”的担忧
- 住房公积金→ 支持“安居梦”的实现
这不是福利,而是安全感的拼图。
尤其在医疗费用逐年上涨、养老金替代率偏低的今天,多一份保障,就是多一份底气。
建议参考:如何判断公司是否靠谱?
如果你正在找工作,或者想跳槽,不妨在谈薪时主动问一句:
“贵公司是否提供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
这个问题,不仅能帮你判断企业的福利水平,还能看出它是否真正重视员工的长期发展。
工资是眼前的面包,而六险二金是未来的盾牌。
选工作,别只看眼前数字,更要看长远保障。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十三条: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年金办法》(人社部令第36号)
第二条: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第十三条:单位应当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属于强制性规定。《关于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0〕170号)
明确企业可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所需资金在工资总额4%以内部分可列入成本。
“六险二金是什么?”——它不只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
在不确定的时代,我们无法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提前为自己搭建一张“安全网”。
六险,守护你的健康与生活;二金,托起你的晚年与安居。
如果你现在的工作还没有“六险二金”,别灰心,把它当作一个目标去争取;
如果你已经拥有,那请珍惜,因为这背后是制度的进步,也是企业对员工的温度。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工资决定了你今天吃什么,而六险二金,决定了你老了还能吃什么。
别再只盯着月薪了,真正的职场智慧,是看懂那些“看不见的福利”。
你,看懂了吗?
六险二金是什么?普通人必须知道的‘隐形保障’全解析!,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