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是犯了什么刑法?借钱不还被认定为诈骗的条件有哪些
在日常生活中,不还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不仅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想知道借钱不还是否触犯了刑法,会面临怎样的法律后果。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借钱不还是犯了什么刑法
一般情况下,借钱不还属于民事,并不直接触犯刑法。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在借贷关系中,出借人与人通过借款形成了。当借款人不按照约定偿还借款时,出借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向法院提讼,要求借款人偿还本金和等。
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借钱不还可能会触犯刑法。例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这里的关键在于“非法占有目的”和“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比如,借款人编造虚假的借款用途,骗取出借人的钱财后用于挥霍或者非法活动,并且拒不归还,这种行为就可能构成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如果法院判决借款人偿还借款后,借款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借钱不还被为诈骗的条件有哪些
要认定借钱不还的行为构成诈骗,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这是区分诈骗罪与一般借贷纠纷的关键。判断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行为人在借款时的经济状况,如果明知自己没有偿还能力却大量借款,就可能存在非法占有目的。还有借款后的使用情况,如果将借款用于、吸毒等非法活动或者肆意挥霍,导致无法偿还借款,也可以作为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依据。
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行为。虚构事实是指编造并不存在的事实,骗取他人的信任。例如,编造自己生病急需钱治疗、投资项目有高额回报等虚假理由向他人借款。隐瞒真相则是指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比如,隐瞒自己已经身负巨额、没有还款能力的事实,向他人借款。
最后,诈骗的数额要达到一定。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不同地区可能会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上述幅度内确定具体的数额标准。只有同时满足以上这些条件,借钱不还的行为才可能被认定为诈骗,从而触犯刑法。
三、借钱不还被起诉后仍不还钱会怎样
当出借人将借款人起诉到法院后,如果借款人仍不还钱,会面临一系列的法律后果。法院在审理案件后,如果认定借贷关系成立,会依法作出判决,要求借款人偿还借款。如果借款人对判决不服,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提起上诉。但如果借款人不上诉,判决就会。
判决生效后,借款人仍然拒不履行还款义务的,出借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申请后,会采取一系列的强制执行措施。例如,查询、冻结、划拨借款人的银行存款。法院可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冻结借款人的银行账户,然后将账户内的资金划拨用于偿还借款。还可以查封、扣押、拍卖借款人的财产,如房产、车辆等。法院会委托专业的评估机构对财产进行评估,然后通过拍卖的方式将财产变现,所得款项用于偿还债务。
借款人还可能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一旦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借款人会受到诸多限制。比如,在金融机构贷款或办理信用卡可能会被拒绝;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也会受到限制;还会被限制高消费,不能乘坐飞机、高铁软卧等交通工具,不能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子女也可能会受到影响,不能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等。
综上所述,一般的借钱不还属于民事纠纷,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触犯刑法。借钱不还被起诉后仍不还钱会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