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寻衅滋事?这四个字背后,可能藏着你意想不到的法律雷区
朋友在酒吧和人起了口角,推搡了几下,结果第二天被警察带走,罪名是“寻衅滋事”?或者有人在网上发了几句牢骚,被截图举报,最后莫名其妙成了“涉嫌寻衅滋事”?很多人听到这个罪名,第一反应是:“我又没打人,也没抢东西,怎么就寻衅滋事了?”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到底什么是寻衅滋事?它离我们普通人有多远?又有哪些行为一不小心就踩了红线?
寻衅滋事,不是“小打小闹”的借口
很多人以为,寻衅滋事就是“找茬打架”“没事生非”,听起来像是街头混混的专利,但其实,在法律上,寻衅滋事的范围远比你想象的宽泛,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打架斗殴”罪名,而是一个涵盖行为动机、社会影响、公共秩序等多维度的“口袋罪”(虽然官方不承认是口袋罪,但实践中确实存在被扩大适用的情况)。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寻衅滋事罪指的是:行为人出于逞强耍横、发泄情绪、寻求刺激等不正当动机,实施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情节恶劣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就可能构成犯罪。
听起来抽象?咱们来拆解几个典型情形:
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比如酒后无故殴打路人,或因一点小事就动手伤人,哪怕没造成重伤,只要“随意性”明显、社会影响恶劣,就可能被认定为寻衅滋事。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这类行为常见于校园霸凌、职场骚扰,甚至网络暴力,比如有人长期在社交平台辱骂他人,煽动网暴,导致对方精神崩溃,这就可能构成“恐吓+辱骂”的组合拳。强拿硬要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比如喝醉了砸饭店的桌椅,或者强行拿走别人的东西不给钱,哪怕金额不大,但出于耍威风的目的,也可能被定性为寻衅滋事。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秩序严重混乱的
比如在地铁站大喊“有炸弹”,引发恐慌;或在演唱会现场故意制造混乱,这些行为哪怕没有直接伤人,也可能触犯此罪。
为什么这个罪名让人“细思极恐”?
关键就在于“情节恶劣”和“动机不纯”这两个模糊标准,法律没有明确量化“恶劣”到什么程度才算,这就给了执法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比如同样是骂人,如果是私人纠纷,可能只是治安处罚;但如果被认定为“在公共场所辱骂他人以逞强”,就可能上升到刑事层面。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网络言论也被纳入寻衅滋事的打击范围,比如发布不实信息引发舆情,或在敏感时期发表煽动性言论,即便没有直接组织行动,也可能被认定为“制造社会恐慌”“破坏公共秩序”。
这引发了不少争议:言论自由和寻衅滋事的边界到底在哪?
法律本意是维护社会秩序,但若被滥用,就可能压制合理表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寻衅滋事”,心里会咯噔一下——因为它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来。
真实案例告诉你:这事真不是小事
举个真实案例:2022年,某地一名男子因对物业不满,在业主群多次发布“要炸楼”“让你们都完蛋”等言论,虽然他事后解释是“气话”,但警方仍以涉嫌寻衅滋事将其刑事拘留,法院最终认定其言论造成公共恐慌,构成犯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再比如,有人在朋友圈调侃某地疫情“封城是演戏”,结果被多人截图举报,当地警方以“制造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为由立案调查。
这些案例说明:情绪发泄、玩笑话、网络吐槽,一旦越过“合理表达”的边界,就可能被贴上“寻衅滋事”的标签。
给普通人的几点建议(建议收藏)
情绪上头时,先冷静三秒
无论是在现实还是网络,冲动是寻衅滋事最常见的导火索,骂人、动手、发泄情绪前,问问自己:这事值得我坐牢吗?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别以为发个朋友圈、微博没人管。截图、转发、舆情发酵,可能让你一夜之间“社死+刑拘”,尤其是涉及公共事件、政府、疫情等敏感话题,务必谨言慎行。遇到纠纷,走合法途径
对物业不满?投诉、起诉,对单位有意见?劳动仲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远比“闹事”来得安全有效。如果已被调查,第一时间找律师
寻衅滋事属于刑事犯罪,一旦立案,轻则拘留,重则判刑。不要自己写悔过书、不要随便签字,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附: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斗殴的;
(二)追逐、拦截他人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
(四)其他寻衅滋事行为。
“什么是寻衅滋事?”——它不只是打架闹事,更是对公共秩序和他人权利的越界侵犯。
这个罪名的存在,本是为了震慑那些肆意破坏社会稳定的“恶势力”,但在现实中,也提醒我们:言行有边界,自由有代价。
无论是线下冲突还是线上发言,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才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别等到警察上门,才后悔那句“我只是开玩笑”。
法律不会因为你“没想那么多”而网开一面。
懂法,不是为了钻空子,而是为了活得更清醒、更自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