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到底是什么?别再把它当成压箱底的货了!
你有没有想过,你公司仓库里那些还没卖出去的商品、车间里正在加工的半成品,甚至买来准备用的原材料,到底算不算“资产”?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就是一堆货嘛,能值几个钱?”
但我要告诉你:存货,恰恰是企业资产中最活跃、最关键的一环,它不是“死货”,而是“流动的黄金”!
存货到底是什么?
从法律和会计的双重角度来看,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简单说,只要是企业为了销售或生产而持有的、还没变现的东西,基本都算存货。
举个例子:
一家服装公司,采购了一批布料(原材料),正在车间剪裁缝制(在产品),还有成衣堆在仓库等发货(产成品),这些,全部属于它的“存货”。
再比如,一家电商公司囤在仓库里的手机、零食、日用品,哪怕还没卖出,也都是实实在在的资产,记在资产负债表上。
为什么说存货这么重要?
第一,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现金流,存货周转快,钱回得快;存货积压,资金就被“锁死”,甚至可能贬值报废。
第二,存货是税务和审计的重点关注对象,虚增存货可能涉嫌财务造假,少计存货又可能偷逃税款。
第三,在企业融资、并购、破产清算时,存货的价值评估直接影响各方利益。
我曾经代理过一个案件,一家制造企业因长期忽视存货管理,导致上千万元的原材料过期报废,老板心疼得直拍大腿:“早知道就该早点处理!”——这不仅是管理问题,更是法律风险的积累。存货管理不到位,轻则亏损,重则触碰法律红线。
特别提醒:存货不是越多越好,盲目囤货可能带来滞销、减值、仓储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更关键的是,根据会计准则,如果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价值,就必须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这直接影响利润,进而影响股东分红、税务申报甚至贷款审批。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企业主或财务负责人,建议你定期做三件事:
- 盘点实物存货,确保账实相符;
- 评估存货周转率,及时处理滞销品;
- 聘请专业机构进行存货审计,避免税务和法律风险。
别让“存货”变成“存祸”,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才是对企业资产真正的负责。
相关法条参考: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三条: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第十五条: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是否发生减值,如果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注:存货成本的确认直接影响税前扣除)《民法典》第六百二十六条:
“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
(在买卖合同中,存货的交付与所有权转移密切相关)
小编总结:
存货是什么?它不只是仓库里的“东西”,而是企业生命力的体现,从法律到财务,从管理到税务,存货贯穿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懂存货,才能懂资产;管好存货,才能盘活资金、规避风险、赢得未来,别再把它当成“不起眼的库存”了,它是你企业账上最该被重视的“流动资产”!
每一笔存货,都藏着企业的命运密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