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欺凌?别再把它当成孩子间的玩笑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被同学起外号,孤立,甚至被推搡、辱骂,而老师或家长却轻描淡写地说:“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
可你知道吗?这些行为,很可能就是欺凌。
我们常常误以为欺凌只是“打架”或“骂人”,但实际上,欺凌是一种持续性的、有意图的伤害行为,它不仅存在于肢体冲突,更藏在语言、心理甚至网络的每一个角落。
欺凌,远比你想象的更隐蔽
很多人对欺凌的理解还停留在“校园打架”这种表层,但现代社会中的欺凌早已演化出更多样、更隐蔽的形式。
言语欺凌:比如长期嘲笑、讽刺、辱骂、起侮辱性外号;
社交欺凌:故意排挤、孤立某人,散布谣言,破坏人际关系;
网络欺凌:在社交媒体、聊天群组中恶意攻击、人肉搜索、发布羞辱性内容;
肢体欺凌:推搡、殴打、抢夺财物等直接身体伤害;
心理控制型欺凌:通过威胁、恐吓、情感操控让受害者长期处于恐惧中。
这些行为的共同点是:施害者利用权力不对等(如身高、人缘、地位)反复实施伤害,而受害者往往无力反抗或求助无门。
欺凌的后果,可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总说“长大就好了”,但事实是,欺凌留下的心理创伤,可能伴随受害者几十年。
研究表明,长期遭受欺凌的人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障碍,甚至产生自残、自杀倾向。
更可怕的是,很多受害者在成年后依然无法摆脱“被羞辱”的阴影,影响亲密关系、职业发展和自我认同。
而施害者呢?如果不加以干预,他们也可能在成长中形成反社会人格,习惯用暴力或操控获取权力,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欺凌从来不是“小事”,它是对人格尊严的践踏,是对基本人权的侵犯。
为什么欺凌长期被忽视?
因为很多人觉得:“没流血就不算事。”
家长说:“你要坚强,别太敏感。”
老师说:“大家都是同学,别斤斤计较。”
社会说:“忍一忍就过去了。”
可正是这种“正常化”的态度,让欺凌得以滋生。
我们缺的不是规则,而是对“什么是欺凌”的清醒认知,以及对受害者的共情与支持。
更讽刺的是,很多欺凌行为发生在“看起来很文明”的环境中——重点中学、精英班级、甚至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
欺凌无关阶层,它只关乎权力、控制与沉默的纵容。
📌 建议参考:我们能做些什么?
- 家长要警惕孩子的异常行为:比如突然不愿上学、情绪低落、失眠、自伤等,这些都可能是被欺凌的信号,不要急于责备,而是耐心倾听,给予安全感。
- 学校必须建立反欺凌机制:包括匿名举报渠道、心理辅导支持、教师培训等,不能只靠“思想教育”来解决问题。
- 孩子要学会识别与求助:告诉他们:“被欺负不是你的错,你有权利说不,也有权利求助。”
- 社会要打破“忍耐文化”:不要用“ tough love”( tough love)来合理化伤害,真正的坚强,是敢于面对不公并寻求正义。
📚 相关法条参考(中国现行法律)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
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
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条: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误工费等合理费用,若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受害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适用于网络欺凌、造谣中伤等行为)
“什么是欺凌?”——它不是玩笑,不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更不是“孩子气”的表现。
欺凌是一种系统性的伤害,它侵蚀的是人的尊严、安全感与对世界的信任。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识别它、制止它、支持受害者、教育施害者。
真正的文明,不在于我们有多高的GDP,而在于我们如何对待最弱小的那个孩子。
别再让“忍一忍”成为沉默的帮凶。
看见欺凌,就是改变的开始。
你的一句支持,可能就是某个人生命中的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