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证是什么意思?普通人一听就懵,律师来给你讲透!
你有没有在打官司、看判决书,或者听律师聊天时,突然听到一个词——“他证”?脑子里瞬间冒出问号:“他证是什么意思?”别急,今天我就用大白话,给你把这个法律术语掰开揉碎讲清楚,让你一听就懂,一用就会!
咱们先来打个比方,假设你跟朋友借钱,你说:“我借了他五万,有微信聊天记录和转账截图。”这时候,你拿出的聊天记录和转账凭证,就是你自己提供的证据,叫“自证”,但如果朋友不认账,说:“我没借过你钱!”然后他拿出银行流水,证明自己那段时间根本没收到这笔款——这个由对方提供的、用来反驳你的证据,他证”。
“他证”对方的证据”,在法律术语里,它不属于专业名词,更像是实务中大家通俗的说法,它指的是在诉讼过程中,由对方当事人(被告或原告的对立面)提交的、用于支持其主张或反驳你主张的证据材料。
为什么“他证”这么重要?
很多人只关注自己准备证据,却忽视了对方可能拿出什么“杀手锏”,举个例子:你告公司违法解雇,提交了劳动合同和工资条作为“自证”,但公司拿出一段录音,显示你曾口头提出辞职——这段录音就是典型的“他证”。一旦被法院采信,你的整个案子可能瞬间翻盘。
打官司,不仅要准备好自己的证据,更要预判对方可能拿出哪些“他证”,提前想好应对策略,这才是专业律师的思维模式。
在实际操作中,“他证”的形式五花八门:可能是聊天记录、监控视频、证人证言、鉴定报告,甚至是你曾经在社交媒体上发过的一句话。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它能否动摇你的主张。
还有一点特别提醒:“他证”不一定都是真的,也不一定都能被法院采纳,偷录的电话录音,如果严重侵犯隐私,可能被认定为非法证据,直接排除,看到对方拿出“他证”,别慌,先看它是否合法、真实、有关联。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打官司或准备应诉,千万别只盯着自己手里的证据,建议你做三件事:
- 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想想他们会拿什么“他证”来反驳你?
- 提前准备:对可能的“他证”准备好质证意见,比如质疑真实性、合法性或关联性。
- 咨询专业律师:让律师帮你梳理证据链,预判风险,避免被“他证”打个措手不及。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
“证据包括:(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八十七条:
“审判人员对单一证据可以从下列方面进行审核认定:(一)证据是否为原件、原物;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二)证据与本案事实是否相关;(三)证据的形式、来源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四)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
这些法条虽然没直接写“他证”这个词,但明确了所有证据,无论谁提交,都必须经过法庭质证和审查,才能决定是否采信。
小编总结:
“他证是什么意思”?说白了,对方甩出来的证据”,它可能帮你认清现实,也可能让你措手不及,但无论你是原告还是被告,真正决定官司胜负的,往往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谁能用证据说服法官,别再只顾着自说自话,学会重视“他证”,预判风险,才能在法律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证据无小事,细节定乾坤。
他证是什么意思?普通人一听就懵,律师来给你讲透!,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