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是什么?它真的只是一纸空文吗?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能自由说话、能选择职业、能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为什么有人欺负你,你可以报警?为什么老板不能随便开除你?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词——权利。
但问题来了:权利到底是什么?它是谁给的?又凭什么能保护我们?
很多人以为,权利就是“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错了。权利不是任性,而是法律赋予每个人不可侵犯的自由边界,它像空气,平时感觉不到,可一旦被剥夺,生命就会窒息。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走在街上,突然有人抢你手机,你第一反应是什么?报警,为什么?因为你知道——你有财产权,这部手机是你的,别人不能随便拿,这个“不能随便拿”的底气,就是法律赋予你的权利。
再比如,你在公司上班,老板突然说:“明天开始,工资减半,否则走人。”你心里一紧,但你知道——你有劳动权和合同权,只要签了劳动合同,老板就不能单方面违约,你有权要求按约定支付工资,甚至可以去劳动仲裁维权。
你看,权利从来不是虚的,它藏在每一个你认为“本该如此”的细节里。
但很多人还是困惑:权利是天生的吗?还是国家给的?
从法理上讲,权利是人与生俱来的,比如生命权、尊严权、自由权,这些被称为“基本人权”,不因国籍、性别、贫富而改变,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就说:“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这是人类文明的共识。
但光有“天生权利”还不够,如果没有法律保障,权利就只是空中楼阁,国家通过立法,把那些本属于人的权利,用法律条文固定下来,变成可执行、可救济的“法律权利”,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但同时也规定不能造谣诽谤——自由有边界,权利有尺度。
权利的本质,是社会对个体的尊重与保障,它不是恩赐,而是契约,我们遵守法律、履行义务,社会则回馈我们安全、自由与发展空间,这是一种双向承诺。
可现实中,很多人依然“不敢维权”,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告官没用”“打官司太贵”“惹不起”,这种无力感,恰恰说明——权利意识的觉醒,比权利本身更重要。
你不去主张,权利就等于不存在,就像一把锁着的门,钥匙在你手里,但你从不打开,那房间再大,也与你无关。
真正的权利,不只是写在纸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中,当你对不公说“不”,当你拿起法律武器,当你为陌生人发声——那一刻,权利才真正“活”了过来。
✅ 建议参考:如何守护自己的权利?
- 先认知,再行动:搞清楚你有哪些权利,比如消费者权益、劳动权益、隐私权等,都是日常高频使用的“权利工具包”。
- 保留证据:权利维权,证据为王,聊天记录、合同、录音、监控,关键时刻能救命。
- 善用渠道:投诉、调解、仲裁、诉讼,层层递进,别一上来就打官司,也别一味忍让。
- 寻求专业帮助:律师不是“花钱找麻烦”,而是帮你把权利“变现”的专业推手。
- 从小事开始维权:一次被多收的停车费、一次被拒的退货,都是权利意识的练习场。
📚 相关法条参考(精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条
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劳动法》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等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权利不是别人给的恩惠,而是你作为一个人,本就该拥有的尊严与自由,它不张扬,却无处不在;它不喧哗,却能在关键时刻为你撑腰。
我们常说“依法治国”,但真正的法治,始于每一个普通人对权利的珍视与捍卫。
下次当你觉得“算了,忍了吧”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我的权利,真的可以这样被忽略吗?
权利不用,就会生锈;敢于主张,才是真正的拥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