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通什么和到底是什么意思?法律人一听就懂的潜台词你get到了吗?
你有没有在调解现场、法院走廊,甚至朋友闲聊时,听到过一句看似云里雾里,实则意味深长的话:“这事啊,还得‘什么通什么和’。”
乍一听,像绕口令,又像江湖暗语,但如果你在法律圈混过几年,就会心一笑——这句“什么通什么和”,其实是民间智慧对法律调解艺术的高度浓缩,是一种在现实纠纷中追求“破局—沟通—和解”的深层逻辑。
“什么通什么和”究竟在说什么?
我们来拆解一下——
“什么”代表的是问题本身:可能是债务纠纷、婚姻破裂、邻里矛盾,也可能是合同违约、遗产争夺,每一个“什么”,都是一团乱麻,是当事人心里的刺,是法律程序要解决的“案由”。
“通”,是打通关节、疏通情绪、建立沟通渠道,很多案件打到最后,并非法律上分不清对错,而是情绪堵住了路,律师劝不进,法官判了也不服,这时候,“通”就成了关键——不是讲法条,而是先讲人情;不是争输赢,而是找出口。
而“和”,自然就是和解、和气、和而不同,它不等于“和稀泥”,而是在尊重事实与法律的基础上,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真正的“和”,是让当事人从对抗走向共存,从撕裂走向修复。
“什么通什么和”这六个字,其实是一套完整的纠纷解决心法:
看见问题(什么)→ 建立沟通(通)→ 达成和解(和)。
在实务中,我曾处理过一起兄弟争宅基地的案子,表面是土地确权,实则是几十年的家庭积怨,哥哥觉得父母偏心,弟弟觉得哥哥霸道,官司打到二审,证据齐全,法律上弟弟占理,但判了,兄弟就彻底断了。
怎么办?
我没有急着提交代理词,而是约两人分别谈心,听他们讲小时候的事,讲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慢慢地,情绪松动了,我又请村里的老支书出面,组织了一次“家庭茶话会”,没有律师、没有法官,只有茶水和回忆。
弟弟主动提出:“地归我,但老屋翻修,哥哥的名字要刻在梁上。”
哥哥红着眼说:“行,只要家还在,名不名的,不重要。”
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通什么和”的力量。法律是底线,但人心才是终点,通的是心结,和的是关系,这种和解,比一纸判决更有温度,也更持久。
✅ 建议参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什么通什么和”?
- 遇到矛盾,先问“什么”:别急着站队,先搞清楚核心问题是什么——是钱?是面子?还是被忽视的感觉?
- 学会“通”:找一个双方都信任的中间人,或者换种沟通方式(比如写信、散步聊天),避免在情绪高点硬碰硬。
- 追求“和”而非“赢”:特别是在家庭、合伙、邻里纠纷中,赢了官司,输了关系,往往是更大的输,和解不丢人,修复才珍贵。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33条:
“民事主体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当事人有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 这为“和”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解是合法权利,也是高效路径。《人民调解法》第3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循自愿、平等、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原则。”
👉 “通”与“和”的过程,必须建立在自愿基础上,不能强压。《民事诉讼法》第9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 法院都鼓励“通”与“和”,你为何不试试?
“什么通什么和”听起来像句调侃,实则是中国式纠纷解决的精髓,它不否认法律的重要性,但更强调法律之外的人情与智慧。
在快节奏、高对抗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这种“先通心,再通理,最后达成和”的思维。
真正的法律高手,不只是会打官司的人,更是能让冲突归于平静的人。
下次当你遇到难解的矛盾,不妨问一句:这事,怎么才能“通”?又如何走向“和”?
也许,答案就在这一问之间。
什么通什么和到底是什么意思?法律人一听就懂的潜台词你get到了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法律是冷的,但人心是热的,用“通”去暖,用“和”去收,才是最高级的解决之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