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奖到底是什么?发不发、怎么发,员工和老板都该搞明白!
年底一到,办公室里聊得最多的话题是什么?除了“啥时候放假”,大概就是“今年年终奖发不发”了,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拿年终奖买了新车,有人却连个红包都没见着,那么问题来了——年终奖到底是什么?它是不是工资的一部分?公司说不发就能不发吗?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年终奖是什么,它背后的法律逻辑、企业操作空间,以及作为打工人该如何理性看待这笔“年终心意”。
年终奖是什么?是福利,还是劳动报酬?
很多人以为年终奖就是“老板给的红包”,属于额外福利,想发就发,不发也正常,但其实,年终奖的法律属性并没有那么简单。
从法律角度看,年终奖本质上属于劳动报酬的一种补充形式,虽然不属于法定工资范畴,但一旦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规章制度或年度承诺中明确约定了年终奖的发放条件和标准,它就具备了法律约束力。
换句话说:如果公司白纸黑字写了要发年终奖,那它就不是“恩赐”,而是“承诺”,员工就有权依法主张。
举个例子:小王和公司签的劳动合同里写明“每年发放相当于两个月工资的年终奖金”,结果年底公司以“效益不好”为由拒发,这种情况下,小王完全可以通过劳动仲裁维权,因为公司已经形成了“要约+承诺”的合同关系。
年终奖发不发,公司说了算吗?
很多公司喜欢在年终奖上“留一手”,
- “年终奖视公司经营情况而定”
- “年终奖发放时在职的员工才可享受”
- “年终奖不是工资,属于额外激励”
这些说法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关键在于有没有提前明确约定。
根据司法实践,法院在审理年终奖纠纷时,通常会重点审查以下几点:
- 劳动合同或公司制度中是否明确规定了年终奖;
- 员工是否满足发放条件(如出勤、绩效等);
- 公司是否单方面变更或取消已承诺的奖金政策。
也就是说,如果公司过去每年都发年终奖,且形成了惯例,哪怕合同没写,员工也可能主张“事实上的奖金约定”,最高法曾有判例支持过类似诉求。
但反过来,如果公司制度写得清清楚楚:“年终奖非强制,由董事会决定”,且员工签字确认过,那法院一般会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离职了还能拿年终奖吗?
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我11月离职了,但全年绩效不错,能不能拿年终奖?
答案是:要看约定。
如果公司制度规定“发放时在职才可享受”,那你可能拿不到,但如果是“按年度工作表现发放”,且你全年大部分时间在职、完成了考核目标,法院可能支持按比例发放。
比如上海某法院曾判决:员工虽在年终奖发放前离职,但因已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公司应按工作时间比例支付年终奖。这体现了“同工同酬、公平合理”的原则。
年终奖和13薪是一回事吗?
很多人容易混淆年终奖和第13个月工资(俗称“13薪”),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
- 13薪是固定发放的,属于工资组成部分,只要在职满一年,一般就必须发;
- 年终奖是浮动的,与绩效、公司效益挂钩,可多可少,甚至可不发(前提是没承诺)。
13薪是“应得”,年终奖是“争取”,别被公司用“我们有13薪”搪塞过去,该问的年终奖,还是要问清楚。
✅ 建议参考:打工人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年终奖权益?
- 签合同时看清楚:留意是否有年终奖条款,写明发放条件、计算方式;
- 保留证据:保存公司邮件、通知、绩效考核表、往年发奖记录等;
- 别轻易签“知悉并同意公司有权取消奖金”的协议,这种条款可能被认定为“排除劳动者权利”而无效;
- 如有争议,及时维权:可先与HR沟通,协商不成可申请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
📚 相关法条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劳动合同应当具备劳动报酬条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七条: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也可按周、按月、按季、按年支付。年终奖金属于工资总额的一部分。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第十一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
年终奖是什么?它不只是老板心情好发的红包,更可能是你辛苦一年应得的回报。
它虽非法定强制,但一旦形成约定或惯例,就具备法律效力。
关键在于“有没有说清楚”——说清楚了,就是承诺;没说清楚,就容易扯皮。
年底别光顾着等通知,提前了解公司政策、保留相关证据、明确自身权益,才是聪明打工人该做的事。
毕竟,年终奖发的不只是钱,更是对一年付出的尊重。
你努力了一整年,值得被好好对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