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岗实习到底是什么?是廉价劳动力还是职业跳板?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大三快结束时,辅导员突然通知:“下学期开始要参加顶岗实习,学校已经联系好企业了,必须去!”你一脸懵:什么是顶岗实习?这和普通实习有什么区别?我是不是要被送去工厂“搬砖”?工资有没有?签不签合同?出了事谁负责?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听起来有点“职场黑话”味道的词——顶岗实习。
到底什么是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指在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以正式岗位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承担实际工作任务,完成与在职员工相似职责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它不是打杂、不是参观、更不是“体验生活”,而是真刀真枪地上岗干活。
你是学护理的,顶岗实习可能就是直接去医院当班护士,值夜班、打针、写病历;你是学机电的,可能就得在车间跟着师傅调设备、修机器;学幼教的,就得独立带班上课……你干的活,和正式员工一模一样,只是头上还顶着“实习生”三个字。
这和我们常说的“暑期实习”“见习”最大的区别在于:顶岗实习具有岗位替代性——你不是在旁边看,而是直接顶上那个空缺的岗位,企业依赖你完成工作。
顶岗实习背后的“两面性”
听起来是不是挺“硬核”?没错,它确实能快速提升实操能力,让你提前感受职场压力、建立职业认知,很多企业也把顶岗实习当作“人才筛选池”,表现好的学生毕业后直接留用,等于提前锁定工作。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当学生开始承担正式员工的工作,却拿不到正式员工的待遇和保障时,矛盾就来了。
有的学校为了完成“就业率”“校企合作指标”,把学生“打包”送到偏远工厂,每天工作12小时,月薪不到2000,还不签劳动合同;有的企业把顶岗实习当成“临时工廉价替代品”,让学生干最累的活,却不给任何培训和指导。
这时候,顶岗实习就变了味——从“教学实践”滑向了“劳动力剥削”。
顶岗实习,法律上到底怎么说?
很多人以为实习生“不是正式员工”,所以不受劳动法保护。这是个巨大的误区!
虽然目前《劳动合同法》对“在校生实习”没有明确规定,但教育部、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2022年修订版)已经明确:
顶岗实习应签订三方协议(学校、企业、学生),明确实习期限、岗位、工作时间、实习报酬、安全责任等。
实习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原则上应按月支付,企业不得安排学生从事高危作业,不得强制加班,更不能以“实习”为名规避用工责任。
最关键的一点是:如果实习生的工作内容、管理方式、工作时间与正式员工无异,且企业从中获取实质劳动价值,那么在司法实践中,有可能被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这意味着,你受伤了可以申请工伤认定,被辞退了也能主张赔偿。
给正在或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几点建议
- 别盲目听从学校安排,先问清细节:去哪家企业?做什么岗位?每天工作几小时?有没有补贴?签不签协议?
- 一定要签三方协议!哪怕学校说“走个形式”,你也得留一份纸质协议在手,这是你的“护身符”。
- 保留工作证据:打卡记录、工作群聊天截图、排班表、工资转账记录……这些都可能成为维权依据。
- 遇到不合理要求,勇敢说“不”:比如让你签“自愿放弃工资”承诺书,或安排你去化工厂接触有毒物质,这已经违法。
- 你首先是学生,其次是劳动者,学校有监管责任,企业有安全保障义务,别怕维权。
相关法条参考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2022年修订)
第十七条:实习单位应与职业学校、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义务。
第十九条:实习报酬原则上不低于实习单位相同岗位工资标准的80%。
第二十条:不得安排学生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等高风险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修订)
第五十二条:职业学校应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不得安排学生从事与专业无关的简单重复劳动。《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条
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若实习生被认定为“执行工作任务”,企业难辞其咎。
顶岗实习本应是连接校园与职场的桥梁,而不是压榨学生的“灰色地带”,它不该只是学校完成指标的工具,也不该成为企业降低成本的捷径,真正的顶岗实习,应该是有指导、有保障、有成长的实践旅程。
搞清楚“什么是顶岗实习”,不仅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步,更是对职业教育尊严的捍卫,别让你的青春,被一句轻飘飘的“实习嘛,吃点苦正常”给打发了。
你不是廉价劳动力,你是未来的专业人才。
实习可以吃苦,但不该吃“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