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催收骚扰家人犯法吗?怎么处理才不吃亏?
自己借了网贷,因为一时周转困难逾期了,结果催收电话一个接一个打到父母、兄弟姐妹、甚至同事那里?对方语气强硬,甚至威胁、辱骂,搞得家里人心惶惶,亲戚朋友都开始疏远你,你心里又愧疚又愤怒:我只是欠了钱,又不是杀人放火,凭什么连累家人?这种行为到底犯不犯法?我该怎么办?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讲个明白。
网贷逾期,催收骚扰家人到底犯不犯法?
答案是:犯法!而且是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
很多人以为,只要欠了钱,催收怎么“上手段”都可以,这是天经地义,但事实并非如此。催收行为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一旦越界,就是违法。
根据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等规定:
- 催收机构不得向与债务无关的第三方透露借款人的债务信息。
- 不得以骚扰、恐吓、侮辱、诽谤等方式催收。
- 不得频繁拨打无关人员电话,影响他人正常生活。
换句话说,催收可以联系你本人,但绝不能“株连九族”,把你爸妈、配偶、孩子、同事拉进催收黑名单,天天打电话、发短信、甚至上门威胁,这已经不是“催债”,而是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和安宁权的违法行为。
催收都用了哪些“套路”?你中招了吗?
现实中的催收手段五花八门,很多都游走在法律边缘,甚至直接踩线:
- “轰炸式”电话短信:一天几十个电话打到家人手机上,不分时间,半夜也打。
- 虚假威胁:“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要发通缉令”“把你孩子学校曝光”……全是唬人的。
- 伪造律师函、法院传票:PS个红头文件吓唬人,其实根本没走司法程序。
- 社交平台曝光:把你和家人的信息发到微信群、朋友圈,搞“社会性死亡”。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寻衅滋事罪。
遇到骚扰,该怎么处理?三步走,保护自己和家人!
别慌,遇到这种情况,记住这三步,稳准狠地反击:
第一步:明确告知“停止骚扰”
保留所有证据!包括通话记录、短信截图、微信聊天记录、录音等,尤其是催收人员自称是哪家公司、说了什么威胁性话语,一定要录下来。
通过书面或录音方式明确告知对方:“我本人愿意协商还款,但请立即停止联系我的家人,否则将依法追究责任。”
这一步很关键,等于你提前“亮剑”,为后续维权打下基础。
第二步:向监管部门投诉
可以向以下机构投诉:
- 银保监会(银行类机构)
- 互联网金融协会(网贷平台)
- 公安机关(涉及恐吓、人身威胁)
- 工信部(骚扰电话举报)
投诉时附上证据,要求平台停止违规催收,并对合作的第三方催收公司进行整顿。
第三步:必要时走法律途径
如果催收依然不停,严重影响你和家人的生活,可以直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
别觉得“欠钱的是我,我没资格告人”。违法的就是违法,哪怕你是债务人,也有人格尊严和隐私权。
建议参考:理性面对逾期,但绝不纵容违法
- 逾期不是原罪,违法催收才是问题,不要因为自己欠钱就一味忍让,合法权利必须捍卫。
- 优先与正规平台协商,很多平台支持延期、分期、减免利息,主动沟通比逃避强百倍。
- 教育家人应对话术:告诉父母,“我不认识你,别再打了,否则报警”,简单直接最有效。
- 避免借新还旧,陷入更深的债务泥潭,理性规划,逐步解决才是正道。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非虚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第十八条:
催收过程中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向债务人以外的第三方透露债务信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网贷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违法催收搞得家无宁日。
你欠的是钱,不是尊严;你逾期的是账单,不是人格。
催收可以催你,但不能骚扰你的家人——这是底线,也是法律红线。
面对骚扰,别沉默,别自责,收集证据、果断投诉、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法律永远站在正当权益这一边。
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困扰,不妨转发这篇文章给家人,让他们知道:
“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们有权说‘不’。”
守护家人,从拒绝违法催收开始。
网贷逾期,催收骚扰家人犯法吗?怎么处理才不吃亏?,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