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诈骗?你真的了解这个看似熟悉却极易被误解的法律概念吗?
朋友突然发来消息,说急用钱,让你转五千;或者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银行客服”,说你账户异常,需要立即验证身份?你犹豫了一下,但还是照做了,结果钱没了,人也联系不上了,这时候你才反应过来:我是不是被骗了?
但问题是——什么叫诈骗?它和普通的“骗人”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只要说了谎,就构成诈骗?咱们就来聊点“真家伙”,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诈骗”这个法律术语掰开揉碎,讲个明白。
诈骗,不是“骗”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只要别人骗了我,那就是诈骗,但法律上可不是这么简单。诈骗,是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这种错误“自愿”交付财物的行为。
注意关键词:非法占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错误认识、自愿交付。
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 A 跟 B 说:“我有个内部投资项目,年化收益30%,稳赚不赔。”结果这个项目根本不存在,B 信了,转了10万过去,A 拿钱跑了,这,就是典型的诈骗。
- 但如果 A 确实投了项目,只是后来亏损了,那就不一定是诈骗,可能是民事纠纷。
核心区别在于:有没有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还钱、压根就没想履约?
诈骗的“套路”千变万化,但本质不变
现在的诈骗手段越来越“高级”,甚至披着“合法外衣”:
- 冒充公检法:“你涉嫌洗钱,要配合调查,把钱转到安全账户。”
- 刷单返利:“点赞一条视频返5元,做满10单返现500。”结果做着做着,要你先垫钱,然后人间蒸发。
- 杀猪盘:网恋谈得火热,对方突然说“我有个投资渠道,带你赚钱”,然后你越投越多,血本无归。
这些看似不同,但都符合诈骗的法律构成要件:虚构身份、编造理由、诱导转账、非法占有。
最可怕的是,很多受害者明明察觉不对,却因为“侥幸心理”或“情感投入”继续转账,直到彻底醒悟。
不是所有“被骗”都能立案
很多人报警时说:“他骗我!”但警方可能回复:“这是民事纠纷,不构成诈骗。”
为什么?
因为法律讲究证据。你要证明对方从一开始就没想还钱,是故意骗你。如果只是借钱不还,没有虚构事实,那属于民间借贷纠纷,得走法院起诉,而不是刑事立案。
关键不是“我信了”,而是“他是怎么让我信的”。
有没有伪造合同?有没有冒充身份?有没有承诺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高回报?
这些,才是决定是否构成诈骗的核心。
被骗了怎么办?三步走!
- 立即保留证据:聊天记录、转账凭证、通话录音,全部保存,别删!
- 尽快报警:越早越好,警方能第一时间冻结账户,追回可能性更大。
- 配合调查:如实陈述经过,别隐瞒或夸大,否则可能影响案件定性。
拖延一秒,钱追回来的概率就少一分。
✅ 建议参考:
如果你或身边人遇到了疑似诈骗的情况,不要自己吓自己,也不要轻易下结论,建议先做三件事:
① 冷静复盘整个过程,梳理对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② 找专业律师或警方咨询,判断是否构成刑事犯罪;
③ 即使不构成诈骗,也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比如起诉返还财产。
别因为觉得“丢人”就不敢说,骗子最怕的就是你站出来。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什么叫诈骗?它不只是“骗人”,而是一种有预谋、有手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刑事犯罪,它利用的是人性的弱点——信任、贪婪、恐惧,但法律不会因为“你太轻信”就免责,也不会因为“他装得太像”就放过。
认清诈骗的本质,不是为了事后追责,而是为了事前防范。
多一分警惕,少一分损失;多一分法律常识,多一分安全感。
天上不会掉馅饼,但陷阱常常包装得像礼物。
如果你看到这里,不妨转发给家人朋友——也许,你的一次分享,就能避免一场悲剧。
原创声明:本文由法律观察者撰写,内容结合实务案例与法条解读,严禁抄袭,守护财产安全,从读懂“诈骗”开始。
什么叫诈骗?——你真的了解这个看似熟悉却极易被误解的法律概念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