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序良俗到底是个啥?听律师给你讲点人话
某人干了件“不犯法但特别让人膈应”的事,比如在公交车上脱鞋抠脚、在公共场合高声辱骂亲人,或者结婚当天新郎突然宣布“其实我爱的是伴郎”……大家一边摇头一边说:“这也太没底线了!”——这时候,“公序良俗”这个词,其实已经在你心里悄悄冒头了。
那到底什么是公序良俗?它不是法律条文里冷冰冰的术语,也不是法官判案时随便拿来充数的“万金油”,它更像是一条看不见却摸得着的社会道德底线,是法律背后的“良心守门员”。
咱们来拆开看。
“公序”,全称是“公共秩序”,指的是社会整体运行所依赖的基本规则和秩序,不能在医院门口摆摊卖烤串,不能在高考考场外放广场舞神曲,这些看似小事,其实都在挑战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
“良俗”,则是“善良风俗”的简称,指的是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习惯和价值观念,比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婚姻忠诚、邻里互助……这些都是良俗的体现。
公序良俗合起来,就是法律背后那条看不见的“道德红线”,它不写在每一条法条里,却贯穿在整个法律体系之中,你可能没违法,但如果你做的事严重违背了公序良俗,法院照样可能说你“不行”。
举个真实的例子:有个人在遗嘱里写,要把全部遗产留给照顾他的保姆,条件是保姆必须和他“分手后终身不嫁”,法院最后判决这个条款无效,为什么?因为虽然立遗嘱是自由的,但用财产限制他人婚姻自由,严重违背了“婚姻自由”这一基本良俗,哪怕没直接违反哪条法律,也站不住脚。
再比如,网红为了流量在烈士陵园跳“热舞”,虽然没破坏设施、没打人,但这种行为被全网谴责,最后也被行政处罚,为什么?因为它践踏了公众对英烈的尊重情感,冲击了社会的公序良俗。
所以你看,公序良俗不是用来管你吃不吃香菜的,而是用来守住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它让法律不只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有温度、有良知的规则体系。
📌 建议参考:
在日常生活中,咱们做事别总想着“我犯法了吗?”而要多问一句:“这事做得地道吗?对得起良心吗?”尤其是在签合同、处理家庭事务、网络发言时,哪怕法律没明确禁止,也要考虑是否违背了大众普遍接受的道德标准,毕竟,法律是底线,道德是高线,踩了底线要坐牢,踩了高线,可能连朋友圈都混不下去。
企业和平台在制定规则、策划营销时,也得绷紧这根弦,别为了流量搞“擦边球”,一不小心就触了公序良俗的雷,轻则舆论翻车,重则被监管部门约谈,得不偿失。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二款: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之一是“不违背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这些条文看似简单,但在实际判案中威力巨大,法院经常用“违背公序良俗”来否定某些看似“合法”实则“缺德”的行为,比如赌债协议、代孕合同、以不正当关系为条件的赠与等。
✍️ 小编总结:
“公序良俗”不是口号,而是法律的灵魂,它提醒我们:社会不仅需要规则,更需要温度;法律不仅惩罚犯罪,也守护人心。
当你在做决定时,别只看“能不能”,多想想“该不该”。守得住法律底线,更要守得住人性良知。
毕竟,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在于它有多少条法律,而在于它是否愿意为“ decency(体面)”留下一席之地。
公序良俗,就是那个让法律更有温度的“人性开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