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的区别
诚信原则强调的是诚实信用,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秉持真诚、守信;公序良俗原则则侧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对民事行为的合法性和道德性进行规范。
诚信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善意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它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比如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不能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信息。
而公序良俗原则包含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方面。公共秩序主要涉及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如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善良风俗则反映了社会的一般道德观念。该原则禁止违反社会基本道德和公共利益的行为。例如,某些违背人伦道德的合同可能会因违反公序良俗而无效。
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注重点不同。诚信原则侧重于当事人自身的诚实信用表现,公序良俗原则更关注行为对社会公共利益和道德风尚的影响。
适用范围有差异。诚信原则广泛适用于各种民事活动,公序良俗原则在一些特定涉及公共利益和道德底线的情形中发挥作用。
判断标准不同。诚信原则的判断相对具体,根据当事人的具体行为;公序良俗原则的判断则较为抽象,需要综合考虑社会普遍观念和价值取向。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