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序良俗是什么意思?一篇文章讲清楚这个法律术语背后的深意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是自己的合法行为,却被别人说“不讲公序良俗”,甚至在一些诉讼中被法院以此为由驳回请求?这时候你可能会疑惑——公序良俗到底是什么意思?
“公序良俗”这四个字,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却无处不在,尤其在法律层面,它是一个非常重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概念。
什么是公序良俗?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简称,这两个词分别代表了社会运行的两个基本底线:
- 公共秩序,指的是国家和社会正常运作所依赖的基本规则,比如治安、交通管理、国家安全等;
- 善良风俗,则更偏向于道德层面,指的是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例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尊重他人隐私等。
公序良俗就是法律之外,社会公认的行为底线,即使某件事没有明确写入法律条文,但如果违反了公序良俗,也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或受到谴责。
为什么说公序良俗如此重要?
在法律体系中,尤其是民法领域,公序良俗原则被视为“帝王条款”之一,具有极高的法律地位,它不仅是判断合同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也是处理民事纠纷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举个例子:
你和朋友签订了一份协议,约定如果你输了官司,就每天给他洗一个月的袜子,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份自愿达成的协议,但显然这种内容违背了社会常识和道德底线,严重违反了善良风俗,因此这份协议会被视为无效。
再比如,在婚姻关系中,如果一方与他人签署“包养协议”,虽然看似双方自愿,但该行为明显违反社会伦理和家庭价值观,破坏了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这样的协议同样不会受到法律保护。
公序良俗如何影响现实生活?
除了合同效力外,公序良俗还广泛影响着继承、赠与、婚姻、收养等多个法律领域。
- 在遗嘱中,若将全部财产留给长期同居的情人,而完全不顾及配偶和子女的利益,可能会被认为有违家庭伦理,从而导致遗嘱部分或全部无效;
- 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低俗、侮辱性言论,不仅可能触犯治安管理条例,也可能因违背社会公德而承担法律责任;
- 商业广告如果含有歧视、误导或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也可能被认定为违反公序良俗而被下架或处罚。
建议参考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涉及道德与法律边界的问题,不妨多问一句:“这样做会不会违背公序良俗?”尤其是在签署合同时,或者进行重大财产处分前,建议提前咨询专业律师,避免因为忽视这一原则而导致法律后果。
记住一点:法律不是万能的,但公序良俗可以成为法律之外的一道防线。
相关法条参考(以中国法律为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二款: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条(虽已被《民法典》取代,但精神延续):
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公序良俗,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法律术语,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活准则。它既是法律的补充,也是社会共识的体现,了解并尊重公序良俗,不仅能帮助我们在法律上站稳脚跟,更能让我们在生活中走得更稳、更远。
下次再听到“公序良俗”这个词,别再觉得陌生了,它就在我们身边,守护着我们共同的社会秩序和道德底线。
公序良俗是什么意思?一篇文章讲清楚这个法律术语背后的深意,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