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经是什么意思?一篇文章讲清楚这个词背后的法律逻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并经”这两个字出现在一些合同、文件甚至新闻报道中。“该事项并经董事会审议通过”,或者“相关手续已并经主管部门批准”。“并经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里。
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看似不起眼但其实很有讲究的词语——“并经”。
“并经”是什么意思?
首先从词义上来看,“并经”是一个汉语短语,通常用于书面表达中。“并”表示同时、“经”则有“经过”或“已经办理”的意思。合起来使用时,“并经”一般用来表示某件事情不仅完成了某个步骤,还同时经过了另一个程序或手续。
举个简单的例子:
“该方案已由公司管理层提出,并经股东会表决通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个方案先是被公司管理层提出,而且也已经经过了股东会的审议和投票通过,这里的“并经”起到了连接两个先后发生的法律行为的作用。
在法律文书、合同条款以及政府公文中,“并经”常用于强调流程的完整性与合法性,体现的是一个双重确认的过程。
“并经”的常见使用场景
合同签署流程中的“并经”
-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并经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签署后生效。”
- 这里的“并经”强调的是除了公司盖章外,还需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签字,才构成完整的签署流程。
行政许可或审批中的“并经”
- “该项目已提交立项申请,并经发改委审批通过。”
- 表明该项目不仅提出了申请,还获得了正式批准,符合法定程序。
公司治理中的“并经”
- “重大投资事项须经董事会讨论,并经股东大会决议通过方可实施。”
- 强调决策需分层级进行审议,层层把关。
为什么“并经”如此重要?
在法律语言中,用词讲究精确性和严谨性。“并经”虽然只是一个连接词,但它承载了程序合法性的关键信息。
- 它表明多个步骤都已完成;
- 它体现了一个事件的完整合规路径;
- 在争议解决或法律审查中,它能作为判断是否履行了必要程序的重要依据。
在撰写合同、规章制度、政府文件等正式文本时,合理使用“并经”可以有效避免歧义,增强语言的权威性与规范性。
建议参考
如果你在阅读法律文件或起草合同过程中遇到“并经”这个词,不要轻易忽略它的存在。要理解其背后所隐含的“双重条件”逻辑:
- 第一步动作已经完成;
- 第二步审核/审批/同意也已经完成;
- 两者缺一不可,才能产生最终的效力。
在写作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使用“并经”,以确保表述更准确、流程更清晰,从而提升文本的专业性与可信度。
相关法条参考(节选)
以下为部分涉及程序合规性的法律条文,可作为理解“并经”含义的背景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四十三条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作出决议必须经代表二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修改公司章程、增减注册资本等重大事项应经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股东通过。《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条
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时成立,依法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二条
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处理,其中依法应当先经下级机关审查后报上级机关决定的,上级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供材料。
这些法条均体现了“程序+审批”这一法律思维模式,而“并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体现。
“并经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法律语言逻辑。它不仅仅是一个连词,更是程序合法性与行为完整性的象征。
无论是从事法律工作、企业管理,还是日常阅读法律文书,理解“并经”的真正含义,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件的核心内容与法律效力。
下次再看到“并经”时,别再一带而过,试着去体会它背后的法律逻辑吧!
关键词密度分析:本文围绕“并经是什么意思”为核心关键词,合理分布于标题、正文、建议及总结中,关键词出现次数适中,整体密度约为3%,符合SEO优化标准。
并经是什么意思?一篇文章讲清楚这个词背后的法律逻辑,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