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交多少抵多少?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在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买房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人生大事”,而开发商为了吸引购房者,常常会打出“买房交多少抵多少”的营销口号,听起来是不是很心动?但你真的了解这个说法背后的含义吗?
所谓“买房交多少抵多少”,通常是指购房者在选房阶段提前支付一定金额的诚意金或认筹金,在正式开盘或签订购房合同时,这笔钱可以等额抵扣房款,比如你提前交了10万元,到时候签合同就可以直接抵10万,相当于变相享受了一个“预付款优惠”。
乍一看好像没有损失,还可能提前锁定房源,甚至获得优先选房权,但实际上,这里面的水可不浅。
这种做法并非所有项目都合规,一些开发商在尚未取得预售许可证的情况下,就以“认筹”“团购”“会员卡”等形式收取资金,涉嫌违规预售,一旦出现纠纷,购房者的权益很难保障。
“交多少抵多少”并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折扣,它只是将部分款项提前支付,并没有实质性降低总房价,如果后续项目出现问题,比如烂尾、延期交付,甚至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这笔钱能否退还就成了大问题。
更有甚者,有的开发商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资金回笼,提前套取现金流,一旦项目进展不如预期,购房者反而成了“垫资方”。
建议参考:如何理性看待“买房交多少抵多少”?
核实项目五证是否齐全
在决定参与任何“认筹”“定金”活动前,务必确认该项目是否具备《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简称“五证”,缺一证,都不合法。看清协议内容,别被口头承诺忽悠
开发商口头承诺的“抵扣”“优先选房”等好处,一定要写进书面协议中,否则维权时难以举证。评估自身资金实力与风险承受能力
如果你手头资金紧张,或者对开发商背景不了解,不建议盲目参与这类“预付款”活动,毕竟房子不是普通商品,动辄几十上百万的投入,必须谨慎再谨慎。多方打听开发商口碑与过往项目
一家企业的信誉往往能反映其项目的稳定性,通过网络平台、业主论坛、身边朋友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有助于判断是否值得信赖。
相关法条参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
商品房预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已交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二)持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三)按提供预售的商品房计算,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并已经确定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日期;(四)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办理预售登记,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也明确指出:
房地产开发企业采取预售方式销售商品房,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买受人收取预订款性质的费用,除非取得预售许可。
也就是说,在未取得预售许可证前收取的任何形式的“定金”“诚意金”“认筹金”都是违法的。
小编总结:
“买房交多少抵多少”看似是一场双赢的游戏,实则暗藏风险,对于购房者而言,切勿被表面的“优惠”迷惑,要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只有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才能考虑是否参与此类活动,毕竟买房不是一时冲动的选择,而是一场需要智慧与耐心的长跑。
记住一句话:稳字当头,理性为先。
买房交多少抵多少?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