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是什么意思?打官司时谁在告谁?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新闻里看到“原告起诉被告”“法院受理原告诉求”这类说法,心里嘀咕一句:原告到底是谁?这俩字听着挺正式,但到底啥意思?
别急,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原告”这个词掰开揉碎讲清楚,不管你是正在准备打官司,还是单纯想涨点法律常识,这篇文章都能让你明明白白,不再一头雾水。
“原告”不是职位,而是一种“身份”
咱们先来一句话定义:原告,就是主动去法院“告人”的那个人。
当你觉得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犯了,比如别人欠钱不还、合同违约、被人打伤,或者公司拖欠工资……你决定不再忍了,要通过法律手段讨个说法,于是你跑到法院提交诉状,要求法院主持公道。
这个时候,你就成了“原告”。
反过来,被你告的那个人,被告”。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
小王借给朋友老李5万块钱,说好一年还,结果三年过去了,老李装失忆,小王忍无可忍,一纸诉状递到法院。
——在这起案件中,小王就是原告,老李是被告。
关键点来了:原告是诉讼的发起者,是推动整个官司开始的“第一推手”。
原告不只是“告人”,更是“承担举证责任的人”
很多人以为,只要去法院告人,法官就会替自己主持正义,但现实没那么简单。
作为原告,你不仅要“告”,还得“证明”。
这就是法律上常说的“谁主张,谁举证”,你主张老李欠你钱,那你得拿出借条、转账记录、聊天截图等证据来支撑你的说法,如果证据不足,哪怕你说得再委屈,法院也可能判你败诉。
原告的身份,既是权利的行使者,也是责任的承担者。
你有权起诉,但你也得为自己的诉求“买单”——用证据买单。
原告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
别以为只有老百姓才能当原告。公司、企业、政府机构,甚至社会组织,只要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害,都可以成为原告。
- 某品牌发现有人卖假货,侵犯商标权,于是公司作为原告起诉侵权方;
- 小区业主委员会认为物业公司乱收费,代表全体业主提起诉讼,业主委员会就是原告;
- 环保组织发现某工厂排污,损害公共利益,也可以作为原告提起公益诉讼。
法律面前,不只是“个人告个人”,更是“权利对侵权”的较量。
原告不是“赢定了”,也可能被反杀
很多人觉得,既然我先告你,那我就是“正义的一方”,但法律不看情绪,只看事实和证据。
原告反而会变成“被教训的那个”。
你起诉别人侵犯名誉权,结果法院查出来,其实是你自己造谣在先,不仅诉求被驳回,还可能被反诉,甚至要赔钱。
更有甚者,如果原告恶意起诉、捏造事实,还可能构成“虚假诉讼”,这可是要负刑事责任的!
当原告,不是撒气,而是依法维权,冲动是魔鬼,法律讲证据。
原告的“告”不是终点,而是开始
很多人以为,只要当了原告,把人告上法庭,事情就“有盼头”了,但其实,起诉只是维权的第一步。
接下来还有立案、送达、举证、开庭、判决、执行……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
原告赢了官司,却拿不到赔偿,因为被告没财产可执行,这时候,胜诉判决可能变成一张“白条”。
当原告,不仅要敢告,还要会告、懂告、坚持告。
建议参考:想当原告?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有没有被侵害的合法权益?
别因为一时气愤就起诉,得先确认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理”。我有没有足够的证据?
没证据的诉讼,就像没油的车,跑不远,聊天记录、合同、录音、证人……能收集的尽量收集。我能不能承受诉讼的时间和成本?
打官司不便宜,时间也可能很长,想清楚值不值得,要不要先调解或协商。
法律是武器,但不是撒气工具,理性维权,才能真正保护自己。
相关法条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九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第一百一十二条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原告是什么意思?”——它不是简单的“告人者”,而是法律赋予你维权的第一步身份。
它代表你有权利站出来,说“我不接受”,但它也要求你用证据说话,用理性行动。
在这个越来越讲规则的社会里,懂法,不是为了钻空子,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下次再看到“原告”两个字,别再懵了——你,也可能在某一天,成为那个勇敢站出来的人。
但请记住:拿起法律武器的前提,是先让法律成为你的朋友,而不是你情绪的傀儡。
——这,才是“原告”真正的意义。
原告是什么意思?打官司时谁在告谁?,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