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则?为什么它能决定你案件的胜负?
明明觉得自己占理,证据也齐全,结果官司打下来却输了?或者明明是对方违约在先,可法院最后判下来,责任却分得五五开?这时候你可能会问:到底是什么原则在背后起作用?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聊一个听起来抽象,但实际影响你每一步法律行动的核心概念——“什么原则”,这可不是哲学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法律逻辑起点。
很多人以为打官司就是“谁有理谁赢”,但现实远比这复杂,法律讲究的是证据、程序、逻辑和原则,而这里的“原则”,就是支撑整个司法体系运转的“隐形骨架”,比如我们常说的“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过错责任原则”……这些看似书本上的术语,其实都在默默决定着你的案子走向。
举个例子,你借了朋友10万块,没打借条,只有微信聊天记录,朋友赖账不还,你去起诉,法院会怎么判?这时候,“谁主张,谁举证”这个原则就跳出来了,你说他借了钱,那你得证明,聊天记录能不能被采信?有没有明确的借款合意?转账备注是不是“还款”还是“赠与”?每一个细节,都在这个原则的审视之下。
再比如,发生交通事故,双方都有责任,这时候法院不会简单地说“一人一半”,而是依据“过错责任原则”,根据每个人的过错程度来划分赔偿比例,你闯红灯,对方超速,那责任可能就是7:3,而不是五五开。这就是原则在起作用。
更深层一点,法律原则其实是在“规则不够用”的时候,充当“补丁”和“指南针”的角色,民法典》里写得再细,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生活场景,这时候,法官就会回到基本原则去寻找答案——公序良俗”“诚实信用”,这些原则,就像是法律的“灵魂”,让判决不僵化、不机械,而是有温度、有判断。
当你在思考“我这个案子能不能赢”之前,不妨先问一句:这个案件背后,适用的是什么原则?
搞清楚这一点,你就不再是“情绪当事人”,而是开始用法律思维去拆解问题,你会明白,为什么有些证据重要,有些程序不能跳,为什么法官会那样判。掌握原则,等于掌握了法律的底层逻辑。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面临法律纠纷,别只盯着“我有没有理”,而是要主动思考:这个案子涉及哪些法律原则?比如合同纠纷,重点看“意思自治”和“诚实信用”;侵权案件,关注“过错责任”和“损害填补”;家庭纠纷,则要结合“保护弱者”和“公序良俗”,提前梳理这些原则,不仅能帮你预判结果,还能在和律师沟通时更有方向,避免被情绪带偏。
相关法条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 《民法典》第六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 《民法典》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小编总结:
“什么原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你理解法律、应对纠纷的第一把钥匙。它决定了法官怎么看你的案子,也决定了你该如何准备证据、组织逻辑,别再只问“我有没有理”,而要问“这个案子适用什么原则”。当你开始用原则思考,你就已经走在了胜诉的路上。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由一个个有温度、有逻辑的原则编织而成的网,掌握它,你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权益。
什么原则?为什么它能决定你案件的胜负?,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