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金到底是什么?交了就拿不回来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看中了一套房子,销售说“先交个定金,帮你留着房号”,你一激动就把钱转了;或者订婚宴时婚庆公司说“定金付了才排期”,你毫不犹豫地付了,可万一后面反悔了,这钱还能要回来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定金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以为,定金就是“提前付的钱”,反正都叫“定”,是不是只要交了,就不能退了?错!定金可不等于预付款,也不是随便说说就能收走的“诚意金”,在法律上,定金是一种具有担保性质的金钱给付,它的存在,是为了确保合同能顺利履行。
举个例子:你和开发商签了一份购房意向书,约定交2万元定金,7天内签正式合同,结果你临时发现征信有问题,贷不了款,想退定金,这时候开发商说:“定金不退,这是规矩。”你心里委屈,但法律上,这还真得看情况。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定金的核心作用是“双向担保”——也就是说,不仅是你违约要赔,对方违约也得双倍返还,这叫“定金罚则”。
👉你违约?定金归对方。
👉对方违约?退你双倍定金。
👉双方都没违约?定金冲抵货款或服务费。
定金不是“消费定金”,而是“履约担保金”,它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成立:
- 必须书面约定“定金”二字,写成“订金”“预付款”“诚意金”都不算!
- 金额不能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超过部分不产生定金效力。
- 实际交付了这笔钱,光说不交,也不算。
比如你买辆车,总价20万,定金最多能收4万,如果对方收了6万,那只有4万算定金,剩下2万只能算预付款,违约时不能适用“定金罚则”。
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很多人把“订金”和“定金”混为一谈。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 “定金”有法律保障,适用定金罚则。
- “订金”通常被视为预付款,如果不履约,原则上可以要求退还,除非另有约定。
所以签合同的时候,眼睛一定要擦亮!看到“订金”两个字,别以为和“定金”一样,它可没那么强的法律效力。
建议参考:
如果你打算交定金,务必做到“三要三不要”:
✅要签书面协议,明确写上“定金”二字;
✅要确认金额不超过总价20%;
✅要保留转账凭证和合同原件。
❌不要口头约定,否则发生纠纷很难举证;
❌不要轻信“定金不退是行业惯例”,法律面前,惯例不顶用;
❌不要把“订金”当“定金”,一字之差,可能让你白白损失几万块。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六条: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定金合同自实际交付定金时成立。
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是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超过部分不产生定金的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七条:
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小编总结:
定金不是随便交的钱,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它像一把双刃剑,既能保障你的权益,也可能让你付出代价,交定金前,一定要想清楚:这单生意,我是不是真的要做?合同条款,我是不是都看明白了?
“定金”有法律效力,“订金”可能只是心理安慰,别让一个字,让你的钱包“定”住了,心却空了。
下次再听到“交个定金留位置”,先别急着转账,问一句:合同上写的,是‘定金’还是‘订金’?这一问,可能就省下几万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