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底还有多少P2P公司?真相让人意外!
你有没有发现,几年前“P2P”这三个字母几乎天天出现在新闻里,朋友圈、微信群、甚至地铁广告都在推荐“高收益理财”——“年化12%起,安全稳健,平台兜底”,可现在呢?好像一夜之间,这些平台全都“人间蒸发”了,于是很多人开始问:北京现在到底还有多少P2P公司?是彻底清零了?还是换了马甲继续营业?
咱们就来深挖一下这个话题,不讲套路,只讲真相。
P2P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
2014到2017年,是P2P行业的“高光时刻”,北京作为全国金融中心,一度聚集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P2P平台,据不完全统计,高峰期北京注册的P2P公司超过400家,像宜人贷、人人贷、积木盒子等头部平台,总部都扎堆在中关村、国贸一带,那时,随便一个写字楼里都能冒出几家“互联网金融公司”。
但好景不长,随着大量平台跑路、爆雷、非法集资,监管层开始重拳出击,2016年起,银监会、公安部、央行联合整治互联网金融乱象,P2P被纳入重点监管对象。2019年更是被称为“P2P清退元年”,全国范围内启动平台清退、转型或立案调查。
北京P2P现状:几乎“团灭”
根据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在2020年底发布的公告,北京已对全部在营P2P网贷机构启动清退程序,所有平台停止新发业务,逐步清偿存量,到2021年,北京官方明确表示:辖区内已无一家正常运营的P2P网贷机构。
换句话说,目前北京已经没有合法合规、正常开展P2P业务的公司了,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平台,要么转型为助贷机构,要么被立案侦查,要么直接注销。
但这里要划重点:“没有P2P公司”≠“没有P2P骗局”。
有些公司虽然不再叫“P2P”,但打着“债权转让”“消费分期”“数字资产”等新名头,干的还是非法集资的老套路,尤其是通过社交媒体拉人头、承诺保本高息的“伪金融平台”,在北京某些写字楼里依然暗流涌动。
为什么还有人相信“P2P理财”?
这就要说到人性的弱点——对“高收益无风险”的盲目追逐,很多人明知P2P风险大,但看到邻居靠“投平台”赚了钱,就忍不住想“我也试试”,再加上一些平台包装得特别专业:有办公场地、有APP、有“银行存管”字样,甚至请明星代言,让人误以为“正规军”。
但真相是:只要是承诺“保本保息+年化超8%”的理财产品,99%都有问题,真正的金融产品,收益和风险永远成正比。
普通老百姓该怎么保护自己?
记住一句话:看不懂的金融产品,一律不碰。
如果你连“债权转让”“资产证券化”这些词都不懂,就别轻易投钱,理财的第一原则不是“赚多少”,而是“别亏掉本金”。
✅ 建议参考:
- 查证平台资质: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输入公司名称,查看经营范围是否含“金融”“借贷”“资产管理”等敏感词,特别注意是否有金融监管部门的备案。
- 警惕“熟人推荐”:很多骗局通过亲戚朋友传播,利用信任感降低警惕。再亲的人推荐,也要自己查清楚。
- 关注官方通报:北京市金融局官网、北京公安局“经侦支队”公众号会定期发布风险提示和立案名单,建议定期查看。
- 选择正规渠道: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国债等,虽然收益不高,但安全性远胜所谓“高息平台”。
📚 相关法条参考: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等四部门2016年发布)
第十条明确规定:P2P平台不得承诺保本保息,不得归集资金设立资金池,不得自行发售理财等金融产品。《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国务院令第737号,2021年施行)
第二条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非法集资中获利,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
北京现在没有合法运营的P2P公司了,这是事实,但“P2P式”的骗局从未消失,只是换了个名字、换了身马甲继续行骗,我们不能因为监管清退了平台,就放松警惕。真正的风险,从来不在明面上,而在你心动的那一瞬间。
理财没有捷径,守住钱袋子的第一步,就是拒绝诱惑,敬畏风险。你看中的是利息,别人看中的,可是你的本金。
如果你身边还有人相信“稳赚不赔”的P2P项目,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一次转发,真的能救人一命。
北京到底还有多少P2P公司?真相让人意外!,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