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干股?很多人搞错了,其实它不等于白送的股份!
“我朋友给了我点干股,以后公司赚了钱我也有份!”听到这话,是不是觉得有点神秘又有点诱人?好像不花一分钱就能当上“股东”,坐等分红,但等等——什么叫干股?它真的像听起来那么美好吗?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在创业圈、职场圈里经常被提起,却又常常被误解的“干股”到底是什么。
咱们得明确一点:干股不是法律术语,而是一个俗称,你在《公司法》里是找不到“干股”这两个字的,它指的是不出资或仅象征性出资,却获得公司股权或分红权的一种安排,说白了,人没掏钱,但拿到了股份”。
那这种股份到底能不能转成真股东?分红能不能拿到手?关键看怎么约定。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老王开了一家科技公司,缺个技术大牛,小李技术过硬,但拿不出几十万去入股,于是老王说:“你来干,我给你10%的干股,公司赚了钱你按比例分红。”
听起来很美,对吧?但问题来了——这10%是真股权吗?有没有写进公司章程?有没有工商登记?如果没有,那小李的“干股”很可能只是“分红权”,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东。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区别:干股 ≠ 注册股权。
很多所谓的“干股”,其实是公司老板口头承诺的“利润分成”或“虚拟股权”,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机制,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股东身份,这意味着,你可能能分到钱,但没资格参加股东会、不能查账、也不能对外转让股份。
那干股有没有法律效力?有,但前提是——得有书面协议!
如果你真拿到了干股,一定要签一份《股权激励协议》或《干股授予协议》,里面写清楚:
- 是分红权还是完整股权?
- 是否需要业绩考核?
- 能不能转正为实股?
- 离职后干股怎么处理?
没有白纸黑字的约定,干股就是一张空头支票,我见过太多人因为老板一句“以后公司有你一份”,干了三年结果分文未得,打官司还赢不了——为什么?因为没证据。
更复杂的是税务问题,你以为干股不花钱就没税?错!一旦你拿到分红,哪怕没出资,也得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有些公司还会在协议里约定“税费由持有人承担”,到时候分10万,先扣2万税,你哭都来不及。
还有人问:干股能不能继承?能不能转让?
答案是:除非协议明确允许,否则都不能,干股依附于你的劳动或服务关系,一旦离职,大多数情况下自动失效,这跟实打实花钱买的股份,完全是两码事。
建议参考:如果你被许诺了干股,请务必做到这三点
- 要求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干股的性质、比例、权利义务;
- 搞清楚是分红权还是注册股,有没有可能转为实股;
- 咨询专业律师,别光听老板画饼,法律保护的是证据,不是人情。
相关法条参考(依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民法典》):
- 《公司法》第四条: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 《公司法》第三十二条: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股东的姓名或名称、出资额、出资时间等。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
- 《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条: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口头协议虽有效,但举证困难。
- 《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小编总结
“什么叫干股”?它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一份需要谨慎对待的“有条件权益”,它可以是老板对你能力的认可,也可能是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关键在于——有没有协议、有没有登记、有没有明确的权利边界。别被“干股”两个字迷惑了,真正的股权,从来都不是免费的,想要保障自己的利益,法律意识+书面约定,缺一不可,下次再有人跟你说“给你点干股”,记得微微一笑,然后说一句:“协议准备好了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