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到底算不算违法?你可能每天都在参与却不自知!
看到网上某个争议人物,心里一怒,顺手就在朋友圈、微博或者微信群里转发他的真实姓名、住址、电话,甚至把人家的工作单位、家庭背景都扒出来晒一晒?你以为这是“正义的曝光”,是“让坏人无所遁形”?但你有没有想过,你正在参与的,可能就是一场违法的“人肉搜索”?
咱们就来聊聊这个看似“正义凛然”、实则暗藏法律雷区的行为——什么是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不是“搜索”,而是“围猎”
“人肉搜索”这个词,听起来像是一种网络搜索方式,其实它根本不是技术,而是一种集体性的网络暴力行为,就是通过互联网,发动大量网民去挖掘、曝光某个人的私人信息,比如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社交关系,甚至亲属信息,然后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形成舆论压力,甚至导致当事人现实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关键点来了:人肉搜索的本质,不是信息获取,而是隐私侵犯。
很多人觉得:“他做了坏事,曝光他怎么了?”“我又不是造谣,我说的都是真的!”但法律上,即使你说的是事实,未经同意公开他人隐私,依然可能构成侵权,甚至触犯刑法。
为什么人肉搜索这么危险?
失控的“正义”
很多人参与人肉搜索,是出于道德义愤,比如某人被曝出轨、虐猫、网络骂战,网友一怒之下就开始“扒皮”,但问题是,网络信息真假难辨,一旦启动人肉,往往一发不可收拾,可能当事人只是被误解,或者事件有隐情,但舆论已经把他钉在“耻辱柱”上。对当事人的毁灭性打击
有人因为被曝光住址,家门口被泼油漆;有人因为电话被公开,接到无数骚扰电话甚至死亡威胁;更有人因此失业、抑郁,甚至自杀。你以为你在“主持公道”,实际上可能已经成了压垮别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参与者也可能被追责
很多人觉得“我只是转发了一下,又不是我发起的”,但法律上,传播他人隐私信息,哪怕只是转发,也可能构成共同侵权,如果情节严重,还可能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人肉搜索和正常舆论监督,到底怎么分?
这里必须划重点:正常的舆论监督≠人肉搜索。
比如媒体曝光某官员贪污,是基于调查和证据,目的是推动公共利益;而人肉搜索往往是基于情绪,目标是羞辱、报复或施加压力。前者有边界,后者无底线。
法律保护的是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但前提是不能以牺牲个人基本权利为代价,尤其是普通公民的隐私权,受到《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重法律保护。
法律建议参考:遇到争议事件,我们该怎么做?
如果你看到某个让你愤怒的网络事件,先别急着“出手”,建议你:
- 核实信息来源:是不是官方通报?有没有证据支持?
- 不参与、不传播私人信息:哪怕你觉得“他活该”,也不要转发身份证、住址、电话。
- 通过合法渠道表达意见:比如向平台举报、向监管部门反映,而不是发动网络围攻。
- 提醒身边人:如果你的朋友在群里发别人隐私,勇敢地说一句:“这样违法,别发了。”
真正的正义,从不靠践踏他人权利来实现。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人肉搜索,从来不是正义的代名词,而是网络暴力的遮羞布,它披着“惩恶扬善”的外衣,实则践踏法律底线,伤害无辜个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能是下一个被“人肉”的受害者。
键盘之下,有人命关天;屏幕背后,有家庭冷暖,保持理性,守住底线,才是真正的文明与正义。
人肉搜索到底算不算违法?你可能每天都在参与却不自知!,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下次当你想“曝光”某人时,先问自己一句:
我是在追求真相,还是在制造一场悲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