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了就跑?到底什么是肇事逃逸?
开车不小心蹭了别人的车,心里一慌,四下无人,干脆一脚油门溜了?或者更严重些,出了事故,看到对方受伤,吓得脑子一片空白,没报警也没救人,直接开走了?如果你有过这样的念头,或者身边有人这么干过,那你必须认真听我说——你可能已经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了,甚至已经踩进了“肇事逃逸”的雷区。
到底什么是肇事逃逸?
肇事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明知自己参与了事故,却未履行法定的救助义务、报警义务和保护现场义务,而是选择逃离现场的行为,注意,这里的“逃”不一定是“加速逃跑”,哪怕你只是下车看了看,然后默默走开、打车离开、甚至躲在一旁观望却不露面,都可能被认定为“逃逸”。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撞死人或者造成重大伤害才叫逃逸,错!只要发生了交通事故,无论事故大小,只要你在明知的情况下未依法处理就离开,就可能构成肇事逃逸,哪怕是剐蹭了一辆停着的车,你没留联系方式、没报警,转身就走,这就是逃逸。
更关键的是,法律对“逃逸”的认定,重点不在“跑得多快”,而在于“主观上是否逃避责任”,交警查监控、调行车记录仪,甚至根据现场痕迹推断,都能还原你有没有“逃”的意图,一旦被认定为逃逸,后果非常严重——轻则扣12分、吊销驾照、罚款2000元;重则刑事责任升级,原本只是交通肇事罪,可能变成“交通肇事罪加重情节”,刑期从三年以下直接跳到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甚至更重。
还有一个误区:有人觉得自己没撞到人,只是车辆受损,离开就不算逃逸,大错特错!根据法律规定,只要发生事故,驾驶人就有义务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抢救伤者、报警处理,哪怕你觉得对方全责,也得等交警来认定,擅自离开,就是违法。
更让人心痛的是,很多逃逸者并不是故意冷血,而是因为害怕、紧张、不懂法,新手司机撞了车,怕赔钱、怕被骂,脑子一热就跑了,可这一跑,小事变大事,原本可能只是几千块的维修费,结果变成了刑事立案、驾照吊销、留下案底,甚至影响子女政审。一念之差,人生轨迹可能就此改变。
记住一句话:出事故不怕,怕的是你选择逃避。
建议参考:
如果你不幸发生了交通事故,请务必冷静处理:
- 立即停车,开启双闪,放置警示牌;
- 检查人员伤亡情况,如有受伤,第一时间拨打120并施救;
- 报警处理,等待交警到场定责;
- 保留证据,拍照、录像,记录现场;
- 配合调查,如实陈述,不要心存侥幸。
哪怕只是轻微剐蹭,也要留下联系方式或报保险处理。守法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小编总结:
什么是肇事逃逸?它不是“跑得快不快”的问题,而是“敢不敢面对”的问题。法律从不苛求完美司机,但要求每一位驾驶人守住底线——责任与良知,一次事故或许只是意外,但一次逃逸,可能就是人生的转折点。别让一时的慌乱,换来一辈子的悔恨。开车上路,带好驾照,更要带上担当。停下来,才是真正的安全抵达。
撞了就跑?到底什么是肇事逃逸?,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