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一直给我发短信,这合法吗?还能忍多久?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手机一响,低头一看——又是那条熟悉的催收短信:“尊敬的用户,您在XX平台的借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避免影响征信。”
一条也就算了,可偏偏是连环轰炸,白天发、晚上发,周末也不停歇。更离谱的是,有些短信内容还带着威胁口吻:“再不还钱,我们将联系您的亲友!”“您的信息已移交法务部门处理!”
你开始焦虑、失眠,甚至不敢接陌生电话。这时候你忍不住问自己:网贷逾期,他们真的可以一直给我发短信吗?这种骚扰到底有没有底线?
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清楚这件事。
短信催收,到底“催”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法?
首先要明确一点:你欠了钱,确实有还款义务。但平台或催收机构在催收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律边界。不能因为你是“老赖”,就剥夺你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根据我国《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债权人有权通过合理方式催收债务,但不得以骚扰、恐吓、侮辱等方式进行催收,也就是说:
- 发短信提醒还款本身不违法,尤其是在逾期初期,属于正常催收手段。
- 但如果频繁发送、内容带有威胁、泄露个人信息、冒充司法机关,那就踩了法律红线。
举个例子:
一天收到3条提醒短信,内容客观,只说“您有XX元未还,请尽快处理”,这属于合理范围。
但如果你一天收到20条,内容从“马上起诉”到“通知你妈”轮番上阵,这就已经构成骚扰行为。
更严重的是,有些第三方催收公司会从非法渠道获取你的通讯录,然后群发短信给你的家人、同事,甚至配上你的身份证照片。这不仅违法,还可能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执着”地发短信?
说白了,催收的本质是“施压”,平台或外包催收公司知道,很多人不是还不起,而是“拖得起”。
于是他们用短信、电话轮番轰炸,制造心理压力,逼你尽快还钱。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只要你不崩溃,他们就继续加码。
但你要明白:催收越疯狂,往往说明他们越没底气。
真正走法律程序的机构,不会靠短信威胁你,而是直接起诉、申请执行。
那些天天发“最后通牒”的,大概率是第三方催收在“吓唬人”。
面对短信轰炸,你能做什么?
第一步:别慌,先保存证据。
把所有短信截图、录音(如果是电话)、时间线整理好。这些是未来维权的关键证据。
第二步:明确表态,要求停止骚扰。
你可以通过短信或书面形式回复:“本人已知悉债务情况,正在积极处理,请停止频繁发送催收信息,否则将依法维权。”
一旦你明确提出“停止骚扰”,对方若继续,就属于明知故犯,法律责任更重。
第三步:向监管部门投诉。
可以拨打银保监会热线12378,或通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官网进行投诉。
如果是银行类贷款,也可以向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反映情况。
第四步:必要时走法律途径。
如果对方已经侵犯你的隐私、名誉权,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完全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
现实中已有不少胜诉案例,法院判赔几千到上万元不等。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面临网贷逾期,建议这样做:
- 主动沟通,表明还款意愿,哪怕暂时还不上,也可以协商分期或延期;
- 拒绝沉默忍受骚扰,该投诉就投诉,法律是你最硬的后台;
- 不要轻信“内部注销”“征信修复”等骗局,这些往往是二次收割;
- 保护好个人信息,避免被恶意利用;
- 优先处理正规金融机构的债务,对高利贷、套路贷坚决说不。
相关法条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催收人员不得通过骚扰、恐吓、欺诈、侮辱等不当手段催收。
-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网贷逾期不是原罪,但催收越界就是违法。
你欠的是钱,不是尊严,更不是被全天候骚扰的“活该”。
短信可以提醒,但不能变成精神压迫的工具。
面对“网贷逾期一直给我发短信”的困扰,别再默默忍受。
保存证据、理性沟通、依法维权,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法律从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但永远站在理性与尊严的一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