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到底是什么?普通人也能住上托底的房子吗?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收入不稳定、买不起商品房,还能不能在城市里有个安稳的住处?这时候,“保障房”三个字,可能就是你生活里的一道光,可问题是——保障房到底是什么?它和我们常说的公租房、廉租房、共有产权房又有什么区别?咱们不讲条文堆砌,也不甩专业术语,就用大白话,把“保障房”这事儿,给你掰扯清楚。
咱们得明确一点:保障房不是福利房,也不是白送的房子,而是一种由政府主导、面向特定群体提供的“托底型”住房,它的核心目的,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新市民、青年人等“夹心层”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说白了,它不是让你住得有多豪华,而是确保你在城市里,不至于“居无定所”。
保障房具体包括哪些类型呢?常见的有这么几类:
- 公租房:租金远低于市场价,主要面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等,申请有门槛,审核严格,但一旦通过,就能长期稳定居住。
- 廉租房:针对城镇低保或低收入家庭,租金极低,甚至象征性收取,是真正意义上的“兜底住房”。
- 共有产权房:你出一部分钱,政府出一部分,房子你和政府共同持有产权,住着像商品房,但价格只有市场价的60%~70%,未来出售时政府优先回购。
- 安置房:因城市拆迁而分配的住房,虽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保障房,但在功能上也承担了住房保障的作用。
保障房的本质,是政府用公共资源,为“住有所居”兜底,它不追求利润,也不搞炒房游戏,而是实实在在地在解决“人要住”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在房价高企的一线城市,保障房的存在,让许多年轻人敢来打拼,也让低收入家庭不再为房租发愁。
但很多人对保障房有误解,觉得“住保障房是丢脸的事”“只有穷人才住”,其实不然。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保障房申请者中,不乏程序员、教师、护士等稳定职业者,他们不是买不起房,而是暂时被高房价“卡住”,需要一个过渡,保障房,恰恰提供了这个“缓冲带”。
保障房也不是谁都能申请。它有严格的准入机制:收入线、户籍、住房情况、社保缴纳年限……每一项都得达标,一旦收入超标或买了商品房,就得退出,这是为了防止资源错配,确保真正需要的人能住进去。
给你的几点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面临住房压力,不妨先查查自己是否符合保障房申请条件。关注本地住建局或住房保障中心的官网,每年都会发布申请通知,准备材料时,收入证明、户口本、婚姻状况、现有住房情况一样都不能少。别嫌麻烦,有时候一套材料,换来的是未来五年省下的十几万房租,如果所在城市有“人才安居”政策,比如应届硕士可优先申请,那更要抓紧机会。
还有一点提醒:警惕“代办公租房”“内部渠道”等骗局,保障房申请全程公开透明,根本不需要花钱找人“走后门”,凡是收费代办的,99%是坑。
相关法条参考: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住房保障家庭收入和财产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保〔2017〕187号)
明确了保障房申请中的收入与财产认定标准。《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住建部令第11号)
规定了公租房的申请、分配、使用、退出等全流程管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
首次系统提出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是保障房制度的政策基石。各地《保障性住房条例》或《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实施细则**》
如《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标准》《上海市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管理办法》等,具体操作以地方规定为准。
小编总结:
“保障房是什么”?它不是施舍,而是一种社会公平的体现,在一个城市快速发展的时代,住房不应成为压垮普通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保障房的存在,正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面地生活。它不耀眼,却温暖;不昂贵,却珍贵,如果你正为房租发愁、为买房焦虑,不妨抬起头,看看政策的光有没有照到你,也许,那个让你安心栖居的“家”,就在下一次申请公告里,静静等着你。
保障房到底是什么?普通人也能住上托底的房子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