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是两年还是五年?别再被谣言吓懵了,真相在这儿!
某天突然接到催收电话,对方语气严厉地说:“你这逾期都快五年了,再不还钱就要上征信黑名单,一辈子都翻不了身!”挂了电话后心里咯噔一下,脑子里冒出一堆问号——网贷逾期到底是两年就清零,还是五年才能解除影响?到底哪个说法是真的?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问题,不玩虚的,只讲干货。
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逾期记录”和“诉讼时效”是两码事,很多人把这两个搞混了,结果自己吓自己,我们常说的“两年”或“五年”,其实分别对应的是不同的法律机制。
先说“两年”这个说法,它指的是民事诉讼时效,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注意,是三年,不是两年,但为什么有人说两年呢?可能是因为过去《民法通则》规定是两年,2017年《民法总则》改成了三年,民法典》正式确认为三年。如果网贷平台在你逾期后三年内没有起诉你,也没有通过书面催收等方式中断时效,那理论上你可能就不用再被法院强制执行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债务就“消失”了!平台依然可以催收,只是不能再通过法院起诉你强制还款。债务本身不会因为时效到期而消灭,只是债权人失去了胜诉权,也就是说,你欠的钱还在,只是对方告不了你了。
那“五年”又是怎么回事?这其实是征信记录的保存期限,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为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五年,什么意思呢?比如你2020年1月逾期,直到2021年1月才把欠款还清,那么这条逾期记录会从2021年1月开始计算,保留五年,到2026年1月才会从征信报告中自动删除。
“五年”管的是征信影响,“三年”管的是法律追诉,两者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问题,千万别混为一谈。
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一点:哪怕过了五年,征信记录清除了,但如果你一直没还钱,平台依然可能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催收,比如电话、短信、委托第三方机构等,只是他们不能再起诉你(如果时效已过),也不能再上报新的逾期记录(因为你还清了)。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略:如果你在三年内收到过催收函、律师函,或者平台有通过短信、电话明确主张权利,诉讼时效就会重新计算,也就是说,从你最后一次被有效催收的那天起,三年时效重新开始,所以别以为“拖着拖着就没事了”,小心一不小心又被“续上”了。
✅ 建议参考:
如果你已经逾期,别慌,但也别逃避。最好的处理方式是主动沟通、制定还款计划,可以尝试与平台协商分期、减免部分利息,甚至申请债务重组,现在很多正规平台都支持“个性化分期”或“延期还款”服务。越早处理,对征信的影响越小,法律风险也越低,保留好所有还款凭证和沟通记录,以备不时之需。
📚 相关法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
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五年;超过五年的,应当予以删除。《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网贷逾期不是“两年就没事”也不是“五年就清零”,关键看你处于哪个阶段,三年是法律追诉的“安全线”,五年是征信修复的“倒计时”。真正决定你未来信用和生活品质的,不是时间,而是你面对问题的态度,逃避只会让问题滚雪球,而直面它、解决它,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债务可以协商,信用可以修复,但前提是——你得先迈出第一步。
别再被“两年五年”的谣言搞得心神不宁了,搞懂规则,掌握主动,你才是自己人生的裁判员。
网贷逾期是两年还是五年?别再被谣言吓懵了,真相在这儿!,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