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什么?别再瞎努力了,这才是上岸的正确打开方式!
你是不是也经常刷到“公务员待遇好、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这类话题?心动归心动,但真正动笔准备的时候,脑袋却一片空白——公务员考什么?笔试考几门?面试怎么准备?题型难不难?有没有捷径?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讲个透!
咱们得搞清楚:公务员考试不是一场“知识大杂烩”,而是有明确范围、系统设计的选拔机制。它考的不是你背了多少知识点,而是你有没有成为公职人员的综合素质。

我国公务员考试主要分为两大类: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和地方公务员考试(省考),虽然各地略有差异,但核心内容高度一致,主要包含两个阶段:笔试和面试。
笔试部分,是绝大多数人“卡关”的第一道坎。
笔试通常包括两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和《申论》。
《行测》考什么?
这是一场“速度与思维”的双重考验,题目量大、时间紧,平均每道题不到1分钟,内容涵盖五大模块:
- 言语理解与表达(考你读得懂、写得清)
- 数量关系(别怕,不是高数,而是基础逻辑和速算)
- 判断推理(图形、类比、逻辑,考你思维敏捷度)
- 资料分析(给一堆图表,让你快速提取关键信息)
- 常识判断(法律、政治、科技、人文,范围广但分值低)
行测的关键不是“全会”,而是“会取舍”,你得学会在有限时间内,优先拿下高分值、易得分的题型,而不是死磕一道难题。
《申论》又考什么?
如果说行测是“选择题的战场”,那申论就是“文字表达的擂台”,它不考你写诗写散文,而是考你能不能读懂政策、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申论材料通常来自社会热点,比如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数字化政务等,你需要:
- 准确概括材料主旨(归纳能力)
- 分析问题成因(逻辑思维)
- 提出可行建议(政策理解力)
- 写一篇议论文(结构清晰、语言规范)
申论不是抒发个人情绪,而是模拟“公务员视角”去解决问题。平时多看《人民日报》评论版、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真的比刷十套题更有用。
笔试过了,还有面试。
面试通常是结构化面试,考官围绕几个固定问题提问,“如果你是窗口工作人员,遇到群众情绪激动怎么办?”“如何看待‘躺平’现象?”
面试的核心是“真实+逻辑+态度”,别背模板!现在的考官阅人无数,一听就知道你是不是在“表演”,你要展现的是:清晰的思路、稳定的情绪、服务群众的意识。
那有没有“捷径”?
说实话,公务员考试没有真正的捷径,但有高效的路径,很多人失败,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方向错了。
- 一头扎进题海,却从不总结错题;
- 申论只抄材料,从不练习写作;
- 面试只练“万能开头”,却没思考过问题本质。
真正有效的备考,是“精准+坚持”,先搞清楚自己报的岗位考什么(不同岗位类别略有差异),再制定计划,每天坚持2-3小时高效学习,比突击三个月更管用。
给你的几点实用建议:
- 先研究真题,再开始刷题,近5年的国考、省考真题是最好的“指南针”。
- 申论一定要动手写,写完找人批改,或者对照高分范文找差距。
- 行测要学会“放弃”,比如数量关系如果基础弱,优先保其他模块。
- 关注时政和政策动向,尤其是中央一号文件、两会报告、十四五规划相关内容。
- 面试尽早准备,可以录音自练,或者找伙伴模拟,克服紧张。
相关法条参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第三十二条规定:
“公务员录用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等方式进行,考试内容根据公务员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不同职位类别、不同层级机关分别设置。”
这说明,公务员考试的设置是有法律依据的,其目的就是选拔具备基本能力、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
小编总结:
公务员考什么?表面看是行测和申论,深层考的是你的思维力、表达力、抗压力和为民服务的初心,别再盲目刷题了,也别被“上岸神话”吓退,真正的上岸者,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清醒、最坚持、方向最对的那个人。
搞清楚考什么,才不会在努力的路上跑偏。你现在迈出的每一步,都在为未来那个穿着制服、踏实做事的自己铺路,加油,未来的公务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