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真的会爆通讯录吗?真相和后果一次说清!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突然手机响个不停,不是催债电话就是陌生号码轮番轰炸,甚至亲朋好友都收到了你“欠钱不还”的消息?那一刻,心里五味杂陈,慌乱、羞愧、愤怒交织在一起,你开始怀疑:难道仅仅因为网贷逾期,平台就把我的通讯录泄露出去了?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揭开这个让人又怕又气的“爆通讯录”黑幕。
什么是“爆通讯录”?它合法吗?
先说清楚,“爆通讯录”不是法律术语,而是民间对一种催收手段的俗称,就是一些网贷平台或第三方催收公司在你逾期后,未经授权,把你手机里的联系人(比如家人、朋友、同事)的电话号码批量获取并用于催收,比如打电话、发短信施压,逼你尽快还钱。
听起来是不是很吓人?更让人气愤的是,他们往往还会用威胁、辱骂、P图、群发等方式制造舆论压力,甚至编造“你涉嫌诈骗”“马上要上门抓人”等虚假信息,目的就是让你心理崩溃,赶紧还钱。
但这种行为,从头到尾都是违法的!
网贷平台到底能不能拿走你的通讯录?
这得看你当初签的协议里写了啥。
很多网贷app在你注册时,会要求“获取通讯录权限”,而且默认勾选“同意”,很多人图省事,点个“下一步”就过去了,根本没细看条款。可你这一“同意”,就等于默许平台在必要时访问你的通讯录。
但注意!“同意授权”不等于“允许滥用”,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民法典》,平台只能在“必要范围内”处理你的信息,且必须用于合同约定的目的(比如身份验证、风险评估),绝不能用于骚扰他人或公开传播。
哪怕你点了授权,平台拿通讯录去催收、威胁、曝光,依然是越界行为,属于违法!
为什么他们敢这么干?不怕被查吗?
说白了,就是因为违法成本低,而催收效果“立竿见影”。
很多网贷平台把催收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这些“催收团队”为了拿提成,无所不用其极,他们知道:普通人最怕丢脸、怕影响家人、怕工作受影响,精准打击你的软肋——联系人。
而平台则躲在后面,打着“我们没直接操作”的幌子推卸责任。但实际上,平台对第三方催收负有监管义务,如果明知对方违法催收却不制止,一样要担责。
被爆通讯录了怎么办?三步自救!
别慌,如果你已经遭遇这种情况,记住以下三步:
立即录音、截图、保存证据
所有骚扰电话、短信、微信消息,全部录下来,包括对方的电话号码、说的话、发送时间,这是将来维权的关键!向平台正式投诉
打客服电话或在App内提交投诉,明确指出“催收行为已侵犯我及亲友的隐私权”,要求立即停止,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向监管部门举报
可拨打银保监会消费者投诉热线12378,或在“国家互联网金融举报信息平台”提交举报,如果涉及恐吓、侮辱,还可报警处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追究其责任。
你的沉默,只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
给所有负债朋友的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经历网贷逾期,先别慌,更别被催收吓破胆。逾期本身是民事纠纷,不是刑事犯罪,只要不是恶意骗贷,你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依然受法律保护。
建议你:
- 主动联系平台,协商分期或延期;
- 遇到暴力催收,坚决说“不”,并保留证据;
- 不要因羞耻而切断与亲友的联系,坦诚沟通反而能获得支持;
- 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很多地方有免费法律援助。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欠钱不等于人渣,更不该被当成“人肉提款机”。
相关法条依据(请务必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通过“恐吓、威胁、侮辱、骚扰”等手段催收,不得向无关第三方透露债务人信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网贷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恐惧和羞耻感吞噬理智。
“爆通讯录”不是催收的正当手段,而是赤裸裸的违法侵权,你有权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宁,也有权在法律框架内解决债务问题。
你的人格尊严,比任何一笔债务都更重要。
面对不公,不必忍气吞声,用法律武装自己,用理性应对危机,走出阴霾,才能真正重获自由。
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困扰,不妨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清真相——我们不欠尊严,更不欠恐惧。
网贷逾期真的会爆通讯录吗?真相和后果一次说清!,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