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除了吃粽子,你还该知道这些!
说到“五月初五”,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端午节”?没错,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挂艾草、吃粽子、赛龙舟,空气中弥漫着糯米和艾叶的清香,但你知道吗?这个节日背后,藏着一段悲壮的历史、一种深沉的文化传承,甚至还有法律层面的保护与传承意义。
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它不只是一个吃粽子的日子,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之一。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它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最广为流传的,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百姓哀痛,纷纷划船寻找他的遗体,投下饭团防止鱼虾啃食其身——这就是赛龙舟和粽子的由来。
也有学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吴越地区的龙图腾祭祀,或是驱邪避疫的“恶月恶日”习俗,但无论起源如何,五月初五这一天,早已超越了单一的民俗活动,升华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忠诚、爱国、不屈与团结。
端午节不仅是民间热闹的节日,更被赋予了国家层面的文化意义,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类项目,这标志着五月初五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已被世界认可。
而从法律角度看,国家对传统节日的保护也早有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传统节日作为“民俗”类非遗项目,应当受到系统性保护,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端午习俗的传承,比如湖北秭归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浙江嘉兴的“中国粽子文化节”等,都是法律与文化结合的生动实践。
建议参考:
如果你只是把五月初五当成“放假+吃粽子”的日子,那可能错过了太多,建议你可以:
- 带孩子了解屈原的故事,讲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 参与社区的端午活动,体验包粽子、编五彩绳、挂艾草的乐趣;
- 关注本地非遗项目,支持传统手工艺人;
- 在社交媒体分享端午文化,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节日,不只是味道,更是根脉。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第二十七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
小编总结:
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它不只是日历上的一个标记,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响,一种文化的延续。从屈原的悲歌到龙舟的鼓点,从粽叶的清香到艾草的芬芳,这一天,我们纪念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爱国、坚韧、不随波逐流。
作为现代人,我们既要享受节日的轻松,更要懂得它的分量。让传统不只活在记忆里,更活在我们的行动中。下一个五月初五,不妨慢下来,和家人一起包一个有“故事”的粽子,听一听那穿越千年的江风与诗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