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只买交强险就上路?资深律师,小心倾家荡产的风险!
“买车险嘛,交强险是国家规定必须买的,商业险太贵了,能省就省点!”很多精打细算的车主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想法,觉得光买交强险就够了,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毕竟交强险是法定强制险,不买它,车辆连年检都过不了,更别提合法上路了。
作为一名处理过大量交通事故赔偿纠纷的律师,我必须郑重地提醒各位车主:只购买交强险,无异于在风险中“裸奔”!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无数血淋淋的案例得出的沉重结论,交强险的保障范围虽然覆盖了“第三者”(即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其赔偿限额是极其有限的,远远不足以覆盖重大事故可能带来的天文数字赔偿。
交强险的赔偿“天花板”在哪里?
根据现行的规定(以责任限额分项为例):
- 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80,000元人民币
- 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8,000元人民币
- 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人民币
看到这些数字,您是否心里有底了?让我们设想两个真实且常见的场景:
- 不幸碰撞豪车。不小心追尾了一辆价值百万甚至更高的豪车,对方车辆后保险杠变形、尾灯碎裂等看似不大的损伤,维修费动辄几万、十几万甚至更高,交强险的财产损失限额只有区区2000元,超出部分将全部由您个人承担!这笔突如其来的巨额赔偿,足以让普通家庭陷入财务困境。
- 造成人员重伤或死亡。这是最令人痛心也最沉重的后果,如果事故导致他人严重受伤,医疗费可能迅速突破18万的上限,后续的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康复护理费等更是高昂,若不幸造成一人甚至多人死亡,180万的死亡伤残限额在重大事故面前也常常捉襟见肘。伤者或逝者家属依法索赔的金额,远超交强险限额的部分,将直接落在肇事司机(也就是您)的肩上。这意味着您的房产、存款、甚至未来的收入,都可能面临被法院强制执行的风险。
律师建议:交强险是基础,商业险才是真正的“保护伞”
- 交强险是“保底”,商业险是“兜底”:交强险解决的是法律强制要求的、最基础的第三者责任保障问题,是合法上路的前提。而商业第三者责任险(通常说的“三责险”)才是转移您个人巨额赔偿风险的核心工具,三责险的保额可以根据您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需求来选择,常见的有100万、200万、300万甚至更高。
- 强烈建议至少投保200万及以上保额的商业第三者责任险:随着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逐年提高(尤其是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以及道路上高价值车辆的增多,200万甚至更高的三责险保额正逐渐成为规避重大风险的必要配置,它与交强险配合,能为您构建起相对坚实的责任防火墙。
- 车损险、车上人员责任险等同样重要:除了管别人的三责险,您自己的爱车损失(车损险)、车上乘客的伤亡风险(车上人员责任险)也需要通过商业险来覆盖,交强险是不赔您自己车辆和车上人员的损失的。
- 勿因小失大:商业险的保费与可能面临的巨额赔偿风险相比,是极其微小的成本投入。省下几百上千的保费,却要承担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赔偿风险,这笔账,您真的算清楚了吗?
相关法条依据:
-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
-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三条: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责任限额,责任限额分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医疗费用赔偿限额、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以及被保险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无责任的赔偿限额。(具体限额由相关部门规定并适时调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三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先由承保机动车强制保险的保险人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承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予以赔偿;仍然不足或者没有投保机动车商业保险的,由侵权人赔偿。
小编总结:
车子只买交强险?看似合法合规,实则危机四伏!交强险提供的保障如同薄纸,在重大事故面前不堪一击,它只能确保您车辆合法上路,却无法保护您的家庭财产免受巨额赔偿风险的吞噬。商业险,尤其是足额(强烈建议200万起)的第三者责任险,绝非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您规避人生重大财务风险的必备“铠甲”。在风险无处不在的道路上,别让一次疏忽,让您和家庭背负无法承受之重,为爱车配齐保障,是对自己、对家人、更是对他人最负责任的态度,安全出行,保障先行!
车子只买交强险就上路?资深律师,小心倾家荡产的风险!,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