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医疗到底是啥?它和医保有啥区别?老百姓能享受吗?
你有没有听过“公费医疗”这个词?尤其是在和长辈聊天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说:“我们那时候看病不用花钱,都是公费。”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羡慕?那什么是公费医疗?它现在还存在吗?普通人还能不能享受?今天咱们就来聊个明白。
先说结论:公费医疗,就是由国家财政出钱,为特定人群提供免费或近乎免费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它不是现在人人都能享受的“普惠型”医保,而是一种“定向保障”机制,主要覆盖特定群体。
那哪些人能享受公费医疗呢?目前在我国,公费医疗主要面向国家机关公务员、部分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以及部分离退休干部,你在市政府上班,是正式在编的公务员,那你的门诊、住院、药品费用,大部分甚至全部都由财政直接报销,个人基本不用掏钱——这就是典型的公费医疗待遇。
听起来是不是很“香”?但这里要划重点了:公费医疗不是全民福利,也不是现在主流的医疗保障方式,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参加的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医保”,医保是“个人+单位+政府”共同筹资,按比例报销,有起付线、封顶线和报销比例限制。
而公费医疗呢?它更像是一种“财政兜底”的保障模式——花多少,财政报多少,个人负担极低,甚至为零,但它覆盖范围小,制度封闭,不具备推广性,随着我国医保体系的不断完善,公费医疗正在逐步并入统一的医保制度,很多地方已经将公务员纳入职工医保体系,同时通过“公务员医疗补助”来弥补报销差额,实现待遇衔接。
那为什么还要保留公费医疗的“影子”呢?这是历史制度的延续;也是为了保障特定群体的医疗待遇不降低,但长远来看,推动医疗保障制度公平化、一体化,才是改革的大方向。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我能不能申请公费医疗?很遗憾,除非你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否则目前是无法享受的。公费医疗的本质是“身份绑定”,而不是“全民普惠”。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普通市民,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恢复公费医疗”上,更现实的做法是:积极参加城乡居民医保或职工医保,按时缴费,了解报销政策,善用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补充机制,可以考虑配置商业医疗保险,作为医保的有力补充,而对于体制内人员,则应清楚自己单位的医疗待遇政策,保留好报销凭证,合理享受应有的保障。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1年施行)
第三章“基本医疗保险”明确了职工医保、居民医保的覆盖范围和筹资机制,但并未规定“公费医疗”这一制度,说明其已非主流。《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国办发〔2000〕37号)
明确对公务员在参加基本医保的基础上,实行医疗补助,保障其原有医疗待遇不降低,这是目前“类公费医疗”待遇的主要政策依据。《关于推进各类医疗保障制度衔接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80号)
提出推动公费医疗向基本医保制度平稳过渡,实现制度整合与待遇衔接。
小编总结:
什么是公费医疗?它曾是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包办医疗”的象征,如今已逐步淡出历史舞台,仅在特定人群中以“公务员医疗补助”等形式延续存在,对大多数人而言,真正的依靠是不断完善的城乡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体系,我们不必羡慕“公费”的光环,而应关注如何用好现有的医保政策,提升自身的健康保障水平。医疗公平不是靠特权,而是靠制度的完善与普及,期待一个更加统一、公平、可持续的全民医保时代真正到来。
公费医疗到底是啥?它和医保有啥区别?老百姓能享受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