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找律师的陷阱是真的吗?你可能正在踩坑!
“律师说能帮我协商减免债务,是真的吗?”“花了钱请律师,结果一点用都没有,是不是被骗了?”“网贷逾期找律师的陷阱是真的吗?”——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钱包,更牵扯到信用、心理压力,甚至人身安全。
我就以一名执业十年的资深律师的身份,掏心窝子地和大家聊聊这个“高热度、高风险”的话题。
为什么越来越多逾期人想找律师?
先说一个现实:很多人一开始只是信用卡或网贷逾期了几千、几万,想着“缓一缓就还上”,结果利滚利、催收上门、短信轰炸、征信拉黑……压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时候,“找个律师帮忙协商”就成了救命稻草,毕竟,律师懂法律、会谈判、有专业背书,听起来就很靠谱。
但问题来了——你找的,真的是“律师”吗?
那些打着“律师旗号”的“坑”,你中招了吗?
我接过的咨询里,超过六成的人都曾掉进“假律师”或“伪法律服务”的陷阱,他们不是被割韭菜,就是被虚假承诺拖进更深的泥潭。
常见套路一:“包协商成功,不成功不收费”
听起来很诱人,对吧?但真相是:这种承诺99%是忽悠,正规律师不会也不敢承诺“100%协商成功”,因为银行或平台是否减免、分期、停催,最终决定权在对方,不是律师。
而那些敢打包票的,往往是中介、法务公司,甚至根本不是律师,只是“法律咨询顾问”——说白了,就是销售。
先收“定金”或“服务费”,然后人间蒸发
我有个当事人,付了3000元“律师服务费”,对方说“马上启动协商程序”,结果一个月没动静,再联系,微信号被拉黑,一查,那“律师”连执业证都没有。
正规律师收费必须签合同、开发票、走对公账户,微信转账、私人收款、不签协议的,基本可以判定为诈骗。
夸大律师作用,制造焦虑,诱导加价
“再不处理,就要坐牢了!”“征信全黑,孩子上学都受影响!”——这些话术,是某些“法律团队”惯用的心理操控。
单纯的网贷逾期不构成犯罪,除非涉及骗贷、恶意透支等刑事行为,而征信影响虽存在,但并非“永久性封杀”。
可他们就是要让你慌,让你觉得“花钱请律师是唯一出路”,然后一步步加价,从3000到8000,甚至上万。
那到底要不要找律师?什么时候该找?
不是不能找,而是要找对人、用对方式。
我建议,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律师帮助:
- 被暴力催收、恐吓、PS侮辱图传播——这已涉嫌侵犯人格权、隐私权,律师可发律师函、提起诉讼。
- 平台起诉你,收到法院传票——这时候必须请律师应诉,否则可能败诉、被执行。
- 债务复杂,涉及多平台、担保、共债人——专业律师能帮你梳理法律关系,制定还款策略。
- 协商无果,想申请“个人破产”或“债务重组”试点(部分地区已试点)——这需要法律专业知识支持。
但如果你只是想“协商延期或减免”,完全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自行沟通。
- 拨打平台客服,说明困难,申请个性化分期;
- 通过银保监会、12377等平台投诉不合理催收;
- 使用“债务协商模板”与平台书面沟通。
这些,根本不需要花几千块请“律师”。
给逾期朋友的几点建议(请务必收藏)
- 别迷信“律师万能论”,律师是帮你维权的,不是替你还钱的。
- 核实律师身份:登录“全国律师执业信息查询平台”,输入姓名和律所,确认是否真实执业。
- 拒绝口头承诺:任何“包成功”“包停催”的话都别信。
- 保留所有证据:转账记录、聊天截图、合同文件,一个都不能少。
- 优先自救:整理债务清单,制定还款计划,主动沟通,比花钱找人更有效。
附:相关法律条文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十三条
没有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不得以律师名义从事法律服务业务;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从事诉讼代理或者辩护业务。《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使用恐吓、威胁、侮辱等不当催收行为,不得骚扰无关人员。《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构成贷款诈骗罪。普通逾期不在此列。
“网贷逾期找律师的陷阱是真的吗?”——答案是:真有,而且非常多。
但陷阱不在“律师”本身,而在“打着律师旗号”的那些灰色产业链。
真正专业的律师,不会承诺结果,但会告诉你风险;不会制造焦虑,但会给你底气。
面对逾期,最怕的不是债务,而是慌不择路、病急乱投医。
法律是保护弱者的盾牌,而不是被割韭菜的借口。
当你真的需要帮助时,请找正规律所、持证律师,用理性对抗焦虑,用专业打破骗局。
如果你正在逾期,别怕,也别慌。
一步一步来,法律永远站在讲理的人这一边。
—— 一位不愿你被割韭菜的律师朋友
网贷逾期找律师的陷阱是真的吗?你可能正在踩坑!,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