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然人?你真的了解这个法律身份吗?
你有没有想过,当你在银行开户、签合同、买房子,甚至在社交媒体上注册账号时,系统里那个“身份主体”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我是张三”“这是我的信息”这类表达,但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我”在法律上到底是谁?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藏着一个非常基础却又极其重要的法律概念——自然人。
什么是自然人?别被名字“骗”了
听到“自然人”这个词,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难道还有‘不自然的人’?”
“自然人”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学术味儿,但它指的就是我们每一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生老病死的普通人,换句话说,只要是出生在地球上、具备人类生命特征的个体,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法律意义上的“自然人”。
与之相对的,是“法人”——比如公司、企业、社会组织,它们不是“人”,但在法律上被赋予了“人格”,可以签合同、打官司、拥有财产,而自然人,是我们这些实实在在的“肉身人类”在法律世界中的正式称谓。
自然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出生那一刻就“上线”了
你可能觉得,人生从出生开始,法律也这么认为。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这意味着,哪怕是个刚出生一分钟的婴儿,他/她就已经拥有了基本的法律权利,比如继承权、受抚养权、人格权等。
婴儿不会自己去行使权利,这时候就需要“代理人”——通常是父母,这就是为什么新生儿的户口、医保、疫苗接种等手续,都得由监护人来办理。法律承认你“存在”,但知道你还不会“行动”。
自然人 ≠ 成年人,权利会“成长”
虽然出生就有权利能力,但行为能力是分阶段的。
一个5岁小孩可以“拥有”压岁钱(权利能力),但他不能自己拿这笔钱去买一辆摩托车(无行为能力)。
法律根据年龄和心智成熟度,把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分为三类:
-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所有法律行为由监护人代理;
-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可以做与年龄、智力相适应的事,比如买文具、打游戏充值(但大额交易需家长同意);
-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年满18周岁,或16周岁以上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可以独立进行法律行为。
这说明,自然人不仅是“存在”,更是“成长”的法律主体。
自然人有哪些核心权利?
作为自然人,你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自带“法律礼包”:
- 人格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哪怕你是个婴儿,别人也不能随便用你的脸做广告;
- 财产权:你可以拥有红包、存款、房产,哪怕是你爷爷奶奶送的,也受法律保护;
- 身份权:你是谁的孩子、谁的配偶、谁的父母,这些关系都受法律调整;
- 继承权:亲人去世,你依法可以继承遗产;
- 诉讼权:当你权益受损,可以去法院告状,哪怕你还没成年,也有权通过监护人维权。
这些权利不是谁恩赐的,而是你作为“自然人”与生俱来的法律身份赋予的。
死亡 ≠ 法律生命的彻底终结
有趣的是,自然人的法律影响并不会随着死亡戛然而止。
死者的名誉权、隐私权依然受保护,如果有人在网上造谣侮辱已故之人,家属依然可以起诉维权。
遗产继承、债务清偿、著作权保护(作者死后50年)等,都是自然人“身后事”的法律延续。
✅ 建议参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自然人”概念?
- 家长注意:孩子从出生起就是独立的法律主体,压岁钱、赠与财产原则上归孩子所有,不能随意挪用;
- 年轻人注意:年满18岁后,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产生法律后果,签合同、贷款、租房都要谨慎;
- 网络用户注意:你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言论、照片,都涉及人格权,既不能侵犯他人,也要保护自己;
- 普通人注意:了解“自然人”概念,有助于你更好地行使权利、规避风险,比如遗嘱、监护、继承等安排。
📚 相关法条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十三条: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第十四条: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第十七条: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
第十八条: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二十条: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什么是自然人?”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乎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法律起点。
你不是从成年才开始有权利,而是从第一声啼哭起,就已经是法律世界中一个独立的“人”。
理解“自然人”的含义,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打官司,更是为了明白:我们生而为人,不仅有情感、有尊严,更有法律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下次当你填写“身份信息”时,不妨多看一眼“自然人”这三个字——它不是冷冰冰的术语,而是你作为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最基本、最坚实的法律身份。
你,从来都不是“无名之辈”。
什么是自然人?——你真的了解这个法律身份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