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律师函真的假的?你收到的那封律师函到底是催收套路还是法律警告?
某天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或者邮箱里跳出一封邮件,标题赫然写着“【律师函】关于您名下贷款严重逾期事宜”,语气严厉,措辞专业,甚至附上了所谓的“律师事务所公章”和“律师执业证号”……你心头一紧,手心冒汗,生怕自己真的要被起诉、上征信、甚至坐牢。
但冷静下来一想——这封“律师函”,真的假的?
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让无数负债人夜不能寐的“网贷逾期律师函”,到底是不是真的,背后又藏着哪些猫腻。
“律师函”来袭,先别慌!90%可能是“伪律师函”
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真正的律师函,是由执业律师以律师事务所名义发出的正式法律文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和程序意义,它不是催收公司随便发个模板就能冒充的。
可现实是,市面上90%以上所谓的“网贷逾期律师函”,其实是催收机构伪造或仿冒的“恐吓函”,它们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 使用“XX律师事务所”抬头,但地址模糊、电话打不通;
- 落款律师姓名查无此人,或执业信息无法在司法部官网核实;千篇一律,套话连篇,甚至错别字频出;
- 要求“限期还款否则起诉”,但不提供具体案号、法院信息;
- 通过短信、微信、邮件等非正式渠道发送,而非邮政EMS或律师函专用送达方式。
一句话总结:越是来得突然、语气越吓人、渠道越不正规的“律师函”,越可能是假的。
为什么他们会发“假律师函”?目的只有一个:吓你!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律师函”往往在你逾期30天、60天后集中出现?这不是巧合,而是催收策略。
网贷平台或其委托的第三方催收公司,为了尽快回款,常常会采用“心理施压法”。伪造律师函,就是最常见、成本最低、效果最猛的手段之一。
他们知道,很多人对“律师”“法院”“起诉”这几个词天生恐惧,一看到“律师函”三个字,立马心跳加速,生怕影响征信、被起诉、被冻结银行卡。
哪怕你只是欠了几千块,他们也要给你整出“即将被法律制裁”的阵仗,逼你赶紧还钱。
但你要清楚:真正的法律程序,不会靠一封邮件或短信来启动。
那真正的律师函长什么样?怎么辨别真假?
如果你真的收到了律师函,别慌,也别信,先做三件事:
查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执业信息
登录“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http://credit.acla.org.cn),输入律师事务所名称或律师姓名,核实其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具备执业资格。看送达方式
真正的律师函通常通过邮政EMS寄送,有明确的寄件单位、律师签名、律所盖章,且会保留送达回执,短信、微信、邮件发送的,基本可以判定为非正式函件。是否具体
真律师函会写明:债务金额、逾期时间、合同依据、法律条款、处理建议,以及明确的联系方式和律师执业证号。模糊不清、只有威胁没有依据的,大概率是假的。
逾期了就一定会收到律师函吗?不一定!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网贷逾期,就会马上收到律师函。其实不然。
大多数网贷平台在逾期初期,会先通过短信、电话、APP通知等方式催收,只有在逾期时间较长(通常90天以上)、金额较大、且催收无效的情况下,平台才会考虑委托律师介入,发出正式律师函,为后续诉讼做准备。
换句话说,如果你才逾期一两个月,就收到了“律师函”,那99%是催收套路。
建议参考:收到“律师函”怎么办?三步走稳应对
保持冷静,别被吓住
情绪一乱,最容易做出错误决定,先深呼吸,告诉自己:我不是罪犯,我只是暂时困难的借款人。核实真伪,绝不盲目还款
按上面说的三步,查律所、查律师、看送达方式。别一看到“律师函”就赶紧转账,那可能正中骗子下怀。主动沟通,协商还款
如果确实逾期,建议主动联系平台或正规催收部门,说明情况,尝试协商延期、分期或减免方案。很多平台在你主动沟通后,反而愿意给出更人性化的处理方式。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十四条:
律师事务所是律师的执业机构,律师执业必须接受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律师执业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
律师承办业务,应当由律师事务所统一接受委托,签订书面委托合同,按照国家规定统一收取费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可处拘留或罚款。伪造律师函进行恐吓,可能涉嫌违法。
“网贷逾期律师函真的假的?”——大多数是假的,是催收的施压手段,不是法律的最终判决。
面对逾期,我们不必恐慌,但也不能逃避。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那封来路不明的“律师函”,而是自己对债务问题的漠视和拖延。
✅ 真律师函可查、可验、有迹可循;
✅ 假律师函恐吓、模糊、渠道不正规;
✅ 面对债务,理性应对比盲目还款更重要。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解真相,掌握方法,才能走出负债阴霾,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
——
温馨提示:本文仅供普法参考,不构成法律意见,如遇真实法律问题,请咨询执业律师获取专业帮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