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真的会爆你的微信通讯录吗?真相来了,别再被吓破胆!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天半夜手机突然“叮咚”响个不停,打开一看,全是陌生号码发来的催收短信,甚至还有朋友私聊你:“兄弟,你最近是不是欠钱了?怎么有人给我发消息说你逾期不还?”更离谱的是,连你妈都接到电话,说你“欠钱不还、人品有问题”……这时候,你心里“咯噔”一下:我的微信通讯录是不是被爆了?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让人又怕又气的“网贷逾期爆通讯录”到底是不是真的,背后藏着哪些猫腻,又该如何应对。
什么是“爆通讯录”?它到底怎么发生的?
所谓“爆通讯录”,就是网贷平台或第三方催收机构,在你逾期后,非法获取并泄露你的微信、手机通讯录信息,向你的亲友、同事甚至领导群发催收信息或打电话施压,这种行为虽然常见,但本质上属于违法!
很多人以为,自己在借款时点了“授权通讯录访问”,就等于默认平台可以随便用。大错特错!
你授权的,只是“访问权限”,而不是“使用和泄露权限”,换句话说,平台可以读取你手机里的联系人,但不能拿这些信息去骚扰他人,更不能公开传播,可现实中,不少平台或外包催收公司为了逼你还钱,根本不讲武德,直接把你的“社交圈”当成施压工具。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真的有用吗?
从催收的角度看,这招确实“见效快”,人都是社会性动物,最怕“丢脸”,一旦亲朋好友都知道你欠钱不还,心理压力瞬间拉满,很多人扛不住就赶紧筹钱还上了。
但请注意:这种“以羞辱换还款”的手段,严重侵犯了你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更可怕的是,有些催收人员还会P图、造谣,说你“跑路”“涉嫌诈骗”,甚至冒充公检法吓唬你家人,这就已经涉嫌违法甚至犯罪了。
你的哪些信息最容易被泄露?
除了微信通讯录,常见的泄露信息还包括:
- 手机通讯录(家人、朋友、同事)
- 微信聊天记录截图(伪造“承认欠款”)
- 身份证照片、人脸识别视频
- 工作单位信息(直接打电话到公司)
尤其是当你下载了一些非正规平台的借贷APP时,它们会要求“全方位授权”——相机、麦克风、通讯录、位置信息统统要,一旦你点了同意,等于把“家门钥匙”交给了陌生人。
法律上,这到底犯不犯法?
当然犯法!而且是明令禁止的!
根据我国《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更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信息。
特别是催收过程中通过骚扰亲友、泄露通讯录等方式施压,已构成对隐私权的严重侵犯,受害者完全有权报警、投诉,甚至提起民事诉讼索赔。
如果你已经被“爆通讯录”,该怎么办?
别慌,记住这三步:
- 保留证据:把催收短信、电话录音、微信聊天记录全部保存下来,尤其是对方提到你亲友的内容。
- 立即投诉: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12368法院热线等平台举报,如果是正规持牌机构,监管会介入处理。
- 法律维权:如果骚扰严重,造成精神损害或经济损失,可以直接委托律师发函,甚至起诉索赔。
特别提醒:不要因为害怕就一味妥协还款,你要还的是本金和合法利息,不是催收公司的“恐吓费”!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面临网贷逾期,建议这样做:
- 优先与正规平台协商还款,申请延期或分期;
- 坚决不签署任何非法催收协议,不承认“额外费用”;
- 不要轻易删除通讯录或换号逃避,这反而可能被认定为“恶意失联”;
- 主动向亲友说明情况,避免误会,也防止被催收利用;
- 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很多公益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免费咨询。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通过“恐吓、威胁、侮辱”等方式催收,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
网贷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恐惧和羞辱绑架。
“爆微信通讯录”不是催收的“常规操作”,而是赤裸裸的违法行为,你有权利保护自己的隐私,也有权利在合法范围内协商还款。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绝不等于任人宰割。
面对非法催收,别沉默,别逃避,用法律武器守住底线,你的尊严,比那点利息值钱多了。
别让一时的财务困境,变成一生的心理阴影。
理性面对,依法维权,才是真正的成熟与担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