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约是什么意思?签了合同不执行就是违约吗?
朋友找你借钱,说好下个月还,结果到期了却找各种理由拖着不给;或者你在网上订了个服务,付了定金,对方却迟迟不开工?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这算不算不履约?”那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履约到底是什么意思。
履约就是履行合同义务,无论是口头约定还是白纸黑字签的合同,只要双方达成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任何一方都必须按照约定的内容去“执行”,这个“执行”的过程,就叫履约。
举个例子:你跟装修公司签了合同,约定他们10天内完成厨房改造,费用2万元,你先付50%定金,装修公司按时开工、保质保量完成,这就叫他们“履约”了;你按时支付尾款,也是你在“履约”。双方都按合同办事,就是典型的履约行为。
但现实往往没那么理想,如果装修公司干到一半突然停工,说要加钱才继续,这就是不履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违约”,而如果你验收合格后故意拖欠尾款,你也构成了违约。只要没按合同约定完成应尽的义务,就属于未履约。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签了正式合同才算数”,其实不然,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合同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甚至通过微信聊天记录、邮件往来形成的协议,只要能证明双方真实意思表示,都具备法律效力,别以为没签合同就能“赖账”,只要证据充分,照样可以追究责任。
那履约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履约涵盖三个方面:
- 按时间履约——比如约定“30天内交货”,超期就算违约;
- 按质量履约——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符合约定标准;
- 按方式履约——比如必须通过快递发货,不能擅自改成自提。
最关键的是:履约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责任,一旦违约,守约方有权要求赔偿损失,甚至解除合同,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面临法院强制执行,甚至影响个人征信。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担心:“万一我临时有事,没法履约怎么办?”别急,法律也讲人情,如果你能提前沟通,双方协商变更或解除合同,这属于“合意解除”,不算违约,但前提是必须取得对方同意,单方面“不干了”可不行。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签订合同,无论是租房、合作、买卖还是服务类协议,一定要做到三点:
✅明确履约内容——具体到时间、地点、金额、标准;
✅保留履约证据——聊天记录、转账凭证、验收单等都要存好;
✅约定违约责任——写清楚违约金、赔偿方式,让对方不敢轻易毁约。
遇到对方不履约时,先发正式通知催告,保留沟通记录,必要时及时咨询律师,走法律程序维权。别忍气吞声,你的每一次履约,都是在维护契约精神。
相关法条参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
- 第五百零九条: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 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 第四百六十九条: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这些法条清楚地告诉我们:履约是法定义务,违约就得担责。
小编总结:
履约是什么意思?它不只是“守信用”那么简单,而是法律框架下必须履行的责任,在这个讲规则的时代,每一次履约,都是对自己信誉的积累;每一次违约,都可能付出法律代价,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要树立“契约意识”——说了就做,做了就做到。尊重合同,就是尊重自己,下次再有人问你“履约是什么意思”,你可以坚定地回答:履约,就是说到做到,法律为证。
履约是什么意思?签了合同不执行就是违约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