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是什么意思?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和你每天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签了合同,对方迟迟不交货;朋友借钱说好月底还,结果一拖再拖;或者你明明按时交了房租,房东却突然说你“没履行义务”?这时候你可能会一头雾水:履行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听起来挺法律、挺正式,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就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承诺和约定里。
履行,说到做到”,在法律语境下,它指的是当事人按照合同、协议或法律规定,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或责任,比如你网购了一件衣服,商家按时发货,这就是商家在“履行”交货义务;你收到货后付款,那就是你在“履行”付款义务。履行,是让一纸约定变成现实的关键一步。
我们可以把“履行”理解为一种“行动兑现”,它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实实在在地去做,法律之所以重视“履行”,是因为社会秩序和信任体系,正是建立在“有人承诺,就有人兑现”的基础上,如果人人都签了合同却不履行,那合同就成了一张废纸,交易无法进行,社会运转也会陷入混乱。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王和小李合伙开奶茶店,签了合作协议,约定小王负责进货,小李负责运营,如果小王按时把原料采购到位,他就是在履行合同义务;如果小王一直拖着不进货,导致店铺断货,那他就构成了“不履行”或“履行不能”,小李完全有权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履行不仅仅是“做了”,还得是“正确地做”,比如你答应朋友还1000块,结果只还了500,这叫“部分履行”;如果你还的是假币,那更是“不适当履行”,法律上对“履行”的要求,是全面、适当、及时地完成义务。
还有一种情况叫“实际履行”,这是民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意思是,当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可以要求他继续把该做的事做完,而不是简单赔点钱就了事,比如你订制了一幅独一无二的油画,画家中途撂挑子不画了,你不仅可以要求赔偿,还能要求他“继续画完”——这就是实际履行的体现。
也不是所有情况都必须履行,如果遇到不可抗力,比如地震、疫情导致合同无法执行,法律也允许“免除履行义务”,但这种情况必须有充分证据,不能随便找个借口就说“我没法履行”。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签合同或遇到对方不履行的情况,一定要提前明确“履行”的具体内容、时间、方式和标准,白纸黑字写清楚,才能避免日后扯皮,一旦发现对方有不履行的迹象,尽早沟通,保留证据,必要时及时寻求法律帮助。履行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法律责任,别让“我以为”变成“我吃亏”。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民法典》第五百八十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请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
(二)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
(三)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请求履行。
小编总结:
“履行是什么意思”?它不只是法律术语,更是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行走的信用背书,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人际交往,履行承诺都是一种基本的尊重与责任,法律用“履行”来保障公平,而我们每个人,也应该用行动去守护这个词的分量。别小看每一次“说到做到”,那正是你人格和信誉的无声宣言,下次再听到“履行”,别觉得陌生,它就在你每一次守约、每一次兑现承诺的瞬间闪闪发光。
履行是什么意思?听起来很专业,其实和你每天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