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整治一刀切,逾期率飙升背后的真相你了解多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之而来的高利贷、暴力催收、信息泄露等问题也让监管层不得不重拳出击,2023年以来,多地对网贷行业展开“一刀切”式整治,不少平台被叫停、清退甚至立案调查。
表面上看,这一举措是为了净化金融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但现实是,逾期率却在整治过程中出现了反常飙升,许多原本正常还款的借款人,因为平台被关停、资金链断裂或无法续贷,反而陷入了被动逾期的困境。
整治背后的“副作用”:逾期率为何不降反升?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关停平台、打击非法放贷,就能让整个行业回归理性,实际情况远比想象复杂。
部分借款人因平台突然关停而无法按时还款,一些原本通过平台进行“借新还旧”的借款人,突然失去了还款渠道,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出现逾期。
部分平台在清退过程中处理不当,造成大量数据丢失或系统不稳定,借款人即使想还款,也找不到合适的途径,系统无法确认到账,最终被记录为逾期。
征信系统与网贷平台的对接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在整治过程中,很多平台不再上报还款记录,但逾期记录却依旧上传,导致借款人的信用受损。
谁在为“一刀切”买单?借款人成最大受害者
整治行动的初衷固然值得肯定,但执行过程中忽视了对借款人的保护,最终让无辜的普通人承担了代价。
很多借款人并非恶意逾期,而是在政策变动中被动逾期,他们的征信记录被污染,影响房贷、车贷甚至就业,一纸逾期记录,可能毁掉一个人数年的努力。
更严重的是,有些借款人因平台关闭、无法还款而被催收公司上门追债,甚至遭遇骚扰、恐吓等违法行为,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整治不应忽视“人性化”:监管需有温度
网贷行业确实存在乱象,需要整治,但整治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政策的执行应更加精细化,避免误伤无辜借款人。
相关部门在关停平台前,应建立完善的过渡机制,如:
- 提供还款渠道或第三方托管服务;
- 明确借款人逾期记录的处理方式;
- 建立临时咨询与投诉通道,保障借款人知情权和申诉权。
要加大对恶意平台的打击力度,而不是让整个行业陪绑,整治应聚焦于“坏平台”,而不是“所有平台”。
法律视角:逾期记录是否可以申诉?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所在地的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派出机构投诉。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因为平台关停等非自身原因导致逾期,是可以依法申诉并要求删除不良记录的。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九条也规定,民事主体可以依法查询自己的信用评价,发现有误的,有权提出异议并要求更正。
建议参考:借款人如何应对“被动逾期”?
- 保留所有还款凭证:包括转账截图、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以备日后申诉使用。
- 主动联系平台或监管部门:说明情况,争取将逾期记录标注为“非恶意”或申请删除。
- 向征信中心提出异议申请:若逾期记录影响征信,应尽快提交材料进行申诉。
- 关注政策动向,及时获取法律援助: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关法条附录:
-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所在地的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派出机构投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九条:民事主体可以依法查询自己的信用评价;发现有误的,有权提出异议并要求更正。
- 《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银办发〔2017〕146号):明确指出应加强借款人权益保护,合理处理逾期问题。
网贷整治势在必行,但不能以牺牲借款人的基本权益为代价。“一刀切”的整治方式虽快,却未必公平,面对逾期率飙升的现实,我们更应思考的是:如何在规范市场的同时,给予普通人更多理解和保护。
真正有效的监管,不是简单地关闭平台,而是建立一个更透明、更安全、更有温度的金融环境,才能实现金融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也才能真正保护每一位普通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网贷整治一刀切,逾期率飙升背后的真相你了解多少?,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