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增值业务费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扣钱?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每个月话费没怎么用,却莫名其妙被扣了十几块甚至几十块的费用?运营商账单上赫然写着“移动增值业务费”几个字,但你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服务,更没印象自己开通过,那么问题来了,移动增值业务费到底是什么?它合法吗?我们能不能拒绝这类收费?
什么是移动增值业务费?
移动增值业务费就是除了基础通话、短信和流量以外,由第三方或运营商提供的附加服务所产生的费用。
这些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 彩铃、来电显示、天气预报
- 手机阅读、手机游戏、视频点播
- 会员订阅、信息推送、语音助手等
有些是用户主动开通的,比如购买某个APP的VIP服务;但更多时候,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开通的增值服务,例如通过误点链接、参加抽奖活动时被默认勾选付费项目,或是被某些合作平台擅自绑定开通。
为什么会被自动扣费?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授权”二字,很多用户在注册App、使用WiFi热点、参与问卷调查或下载某些软件时,往往不会仔细阅读条款,随手点击“同意”,这时候,就可能无意中授权了运营商代收权限。
一旦授权成功,第三方服务商就可以通过运营商通道进行小额扣费,而无需再次获得用户的明确确认,这种模式虽然提高了支付效率,但也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这类收费是否合法?
从法律层面讲,增值业务本身是合法的,但其推广方式、扣费流程必须合规透明。
根据工信部和三大运营商的规定,任何增值业务在首次订购前,必须通过短信等方式向用户进行“二次确认”,即所谓的“双确认机制”,如果没有这个步骤,那就涉嫌违规扣费。
如果你发现自己从未订购却持续被扣费,或者无法取消服务,这很可能是遇到了恶意扣费陷阱。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建议参考如下:
- 第一时间联系运营商客服,申请查询具体扣费明细,要求说明每一笔增值服务的来源。
- 拨打12300工信部投诉热线,进行正式投诉,并提供扣费截图、通信记录等证据。
- 通过官方渠道取消相关服务,如“中国移动10086”App、“中国联通手机营业厅”、“中国电信网上营业厅”等均可自助退订。
- 保留证据并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必要时可提起民事诉讼追回损失。
- 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谨慎授权第三方使用运营商计费系统。
相关法律法规依据:
以下是与“移动增值业务费”相关的法律条文,供你维权参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条: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 《电信条例》第三十四条:电信用户有权对电信业务经营者的服务质量提出意见、建议和投诉。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规范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资费和收费行为的通知(信部清〔2006〕574号):要求增值业务必须明示资费标准、服务内容及退订方式,并实施“二次确认”。
移动增值业务费本质上是一种附加服务费,合理存在,但前提是必须经过用户知情并明确授权,现实中很多人是因为操作不慎或被误导才产生了这笔费用。
作为普通用户,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排斥,而是提高警惕、理性消费,学会查看账单、及时退订、积极维权,也呼吁运营商加强监管,杜绝“偷扣”乱象,真正做到服务为民、诚信为本。
原创声明:本文为独家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移动增值业务费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扣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