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职人员醉酒驾驶怎么处罚(公职人员醉酒驾驶怎么处罚2023年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党员和公职人员因醉酒驾驶、酒驾受到党纪政务处分。其中有党员领导干部和政府官员,也有农村(社区)党员和企业职工。处罚种类包括党内警告、醉酒驾驶严重触犯刑法并开除党籍和公职等。
党员干部是时代先锋
我们要带头遵守法律法规
但个别党员纪律法律意识淡薄
酒后驾驶
影响党的形象,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利益
甚至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理性文明,珍惜生命,拒绝酒驾,安全出行
理性文明,珍惜生命,拒绝酒驾,安全出行
今天,
我会为你“捂住耳朵”
党员、公职人员酒后驾车的后果
有多严重?
危险
酒后驾车有多危险?
在中国,
每年因酒后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数以万计,50%以上的死亡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车危害触目惊心,已成为交通事故第一“杀手”!
惩治
党员、公职人员醉酒驾驶为何要受到处罚?
党章规定:
党员应当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号规定:“党员依法受到政务处分或者行政处罚,应当追究党纪责任的,党组织可以根据现行政府认定的事实、性质和情节,给予处分或者行政处罚的,经核实后按照规定给予党纪处分或者组织处分。处理。”
党的纪律严于国家法律。党员酒驾违法,也必须触碰党纪红线!
值得一提的是,监察体制改革后,监察范围扩大到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根据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的监察职责包括对公职人员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种类
醉酒驾驶机动车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
1.法律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九十一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暂扣机动车驾驶证6个月,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饮酒驾驶机动车受到处罚,再次饮酒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处许可证将被吊销。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约束直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年内不能领取新的机动车驾驶证。
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终身禁止领取新的机动车驾驶证。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三条主刑的种类如下:
(1)控制;
(二)刑事拘留;
(三)有期徒刑;
(4)无期徒刑;
(5)死刑。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一、血液酒精含量在80毫克/100毫升以上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依照本条规定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刑法第133条之1第一项。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
3.3饮酒驾驶
车辆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等于20mg/100mL且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3.4酒后驾驶
驾驶人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2.纪律规定
1.2018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第三十一条党员犯罪情节较轻,被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不起诉的,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有罪并免除刑事处罚的,给予以下处分: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校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党员犯罪并被罚款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第三十二条党员犯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判处刑法规定的主要刑罚(含缓刑)的;
第三十三条党员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党组织应当根据司法机关生效的判决、裁定、决定和事实,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给予党纪处分。性质和情况确定。该机构将实施相应的政府制裁。
党员依法受到政务处分或者行政处罚,应当给予党纪处分的,党组织可以根据已经生效的政务处分或者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性质和情节,给予处分。经核实后,按照规定给予党纪处分或者组织处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第十四条公职人员犯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含缓刑)的;
公职人员因犯罪被判处罚金,或者犯罪情节较轻,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免除刑事处罚的,给予撤销职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开除。
第四十九条公职人员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监察机关根据生效的判决、裁定、决定和监察机关认定的事实和情节,依照本法规定给予政治处分。司法权威。
公职人员依法受到行政处罚,应当给予政务处分的,监察机关可以根据行政处罚决定认定的事实和情节,经调查核实后,依照规定给予政务处分。与本法。
3.《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条例》
第二十二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法受到刑事处罚的,给予降低职务级别或者开除职务处分。其中,依法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予以开除。
行政机关任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法受到刑事处罚的,予以开除。
供稿:石河子市纪委监察八处
部分内容来源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省、市纪委网站。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石河子零距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