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毒品罪的最高法定刑是死刑吗(贩卖毒品罪的最高法定刑是死刑对吗)
光明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孙漫涛)2020年“6·26”国际禁毒日前夕,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国家禁毒委副主任李少平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毒品犯罪案件数量有所下降,但禁毒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均已发现制毒活动。他表示,对于犯罪情节极其严重、主观恶劣、犯罪证据充分的毒品犯罪分子,坚决依法判处死刑。
毒品犯罪案件有所下降,但禁毒形势依然严峻
据介绍,近年来,各地区各相关部门齐心协力,深入推进禁毒人民战争。我国禁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有效遏制了毒品问题的快速发展和蔓延,有效扭转了一些地方毒品问题严重的局面。禁毒形势总体呈现积极变化,正在向好、持续向好。2015年,人民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数量创历史新高,一审审结案件13.9万件。2016年开始下降,2019年降至8.58万例,较2015年下降38.27%。
李少平表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受国际毒品疫情和国内涉毒因素双重影响,当前我国禁毒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一是“金三角”、“金新月”以及南美等海外毒源加大对我国的渗透力度。云南、广东、广西等边境沿海地区走私毒品犯罪数量居高不下。
二是国内制造冰毒、氯胺酮等合成毒品犯罪较为突出。过去以广东、四川等省最为常见,现已波及其他省份。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均已发现制毒活动。受此影响,麻黄碱、肟亚胺、邻氯苯基环戊酮(简称邻酮)等制毒物质流入非法渠道的情况也十分严峻。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的涉及制毒物质的刑事案件数量不断增加,从2015年的288起增至2019年的297起,新的制毒原料和方法不断涌现。
三是涉案毒品种类多元化,涉及新型精神活性物质的刑事案件增多。甲基苯丙胺(包括甲基苯丙胺及片剂)和海洛因仍占主导地位,但在大部分地区甲基苯丙胺已超越海洛因成为最重要的毒品。与此同时,新型毒品犯罪呈上升趋势。涉及氯胺酮、甲卡西酮、曲马多等新型毒品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一些地方还发生了制造、销售合成大麻素等新型精神活性物质的犯罪案件。毒品“三代并存”的格局已初步显现。
四是从犯罪手段上看,贩毒活动更加科技化、智能化。通过QQ、微信、论坛等信息网络进行交流和交易。利用物流配送渠道运输的毒品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且隐蔽性较强。打击和监管难度加大,对禁毒工作提出许多新的挑战和要求。
此外,毒品问题往往与“黄、赌、盗、抢、犯罪”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引发大量违法犯罪活动。近年来,各地因吸毒引发的杀人、纵火、驾车撞人等恶性案件多发,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总体来看,当前毒品犯罪案件数量仍处于较高水平,毒品犯罪案件审理仍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的重要任务。
对犯罪极其严重的毒品犯罪分子,坚决依法判处死刑
定罪量刑可以直接反映毒品犯罪处罚的力度。近年来,人民法院坚持严惩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李少平表示,刑事审判是禁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以达到惩治和遏制毒品犯罪的效果。
他说,从重判率来看,2015年至2019年,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毒品犯罪案件年均重判率为22.37%。历年重判率均明显高于同期全部刑事案件。化率。
其中,对于犯罪情节极其严重、主观恶性极其恶劣、犯罪证据充分的毒品犯罪分子,坚决依法判处死刑。从严厉处罚的重点看,严厉打击制造毒品、大量走私、销售、运输毒品犯罪,大规模非法生产、交易、运输毒品犯罪,严重打击毒品犯罪。吸毒成瘾者以及其他严重毒品或毒品相关犯罪。
两年来,人民法院紧密结合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惩治操纵、经营毒品活动的团伙以及与毒品、黑恶势力相互交织的制贩毒团伙,挖深入打击涉毒团伙及其“保护伞”,推动禁毒工作。各领域打击黑恶势力犯罪取得积极成效。同时,对毒枭、职业毒犯、累犯、吸毒累犯、暴力拒捕、武装掩饰犯罪、利用未成年人实施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等情节严重的,将予以严惩。依法。
当然,审判过程中也要坚持辩证思维、区别对待。被告人犯罪情节较轻,或者有从犯、自首、立功、如实供述、初犯等法定或者酌定从宽处罚情节的,依法处罚。从宽处罚,瓦解毒品犯罪分子,预防和减少毒品犯罪。”李少平说,实践中,一些体现依法从宽处罚的毒品犯罪案件取得了良好的审判效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